題目

中德文化交流

30062ph036
30062ph036

中國與德國分列亞洲東部和歐洲中部,相距甚遠,很晚才有直接往來。十五至十六世紀,中德之間的直接交流仍然不多。十七世紀初,才陸續有德國傳教士來華,中德直接交往的序幕正式拉開。以湯若望為代表的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歐洲當時比較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同時把中國悠久的文化和迷人的藝術介紹到歐洲。不僅中國的哲學、文學在德國知識界成為熱門話題,在文化、生活、建築等許多領域,中國都對德國產生了影響。

 

中德之間的官方往來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才開始。雙方正式簽訂了通商條約,兩國之間各方面的交流活動逐漸增多。渴望自強的中國積極學習德國的軍事技術,而經濟騰飛,渴望對外殖民擴張的德國則強行租借膠州灣建立了殖民地。

 

二十世紀上半期,雙方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擴大了,德國在中國的商業勢力大增,其軍事制度也受到中國的重視和學習,大量的中國學人遠渡重洋到德國深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納粹德國被消滅,新的德國成立,雙方的文化交流又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在思想哲學和文學藝術方面有豐富的寶藏,曾經在德國掀起中國文化熱潮。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的學說和理念在德國的知識界獲得廣泛傳播。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和沃爾夫、康得和黑格爾都深入研究過孔子思想。大文豪歌德十分欣賞孔子的哲學。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受到了德國人特別是青年們的大力擁護。《道德經》成為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樑。

 

中國的文學藝術也受到德國人的喜愛。早在十八世紀歌德的時代,經由歐洲傳教士們翻譯介紹的中國文學作品就已經在德國流傳。到了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德國掀起了中國文化熱。大量的中國古代小說、詩歌和典籍被翻譯成德文,中國文學和歷史成了不少德國作家創作的靈感來源。

 

中國的瓷器、漆器、繪畫的絲織品、壁紙等早在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就成為當時歐洲人多方搜求的珍品。中國的園林、裝飾、建築藝術等也先後傳入德國。中國文化在德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另方面,德國文化在中國始終在「西學」中佔據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德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在三方面表現突出,一是德國的哲學,康得、黑格爾、尼采等德國哲學大家逐漸進入中國學者的視野,對其思想的學習、研究也不斷深入。二是德國的政治思想,一方面是民國政府的親德派,想借鑑德國模式,另一方面則是馬克思主義最後在中國的落地生根。三是德國的文學和藝術,歌德、席勒等大文豪的作品被翻譯及介紹到中國,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熟悉和喜愛。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