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德國文化如何影響中國?

30062ph034
《陰謀與愛情》德文版
30062ph034

德國的思想與哲學

德國的思想及哲學在中國傳播極廣,經典哲學、政治思想、軍事思想等在不同層面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二十世紀初,德國古典哲學被逐步引入中國,康得、黑格爾、費希特等的思想受到推崇和研究。這階段,關注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是維新派,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馬君武、蔡元培等人為代表。他們將古典哲學視為變法革新的思想武器,注重的不僅是古典哲學的學術性,更是它的啟蒙意義,試圖通過西學東漸來推動維新變法。二十年代以後,一批海外歸來的哲學專業的學者進一步推動了康得、黑格爾著作的翻譯和研究,在國內形成了古典哲學研究的熱潮。在他們當中,張頤、賀麟、鄭昕等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批學者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一邊講授康得、黑格爾哲學,一邊組織翻譯,出版了多部康得、黑格爾的原著和國外學者的研究專著,形成了對古典哲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認識。

30062ph031
尼采
30062ph031

除了古典哲學,尼采在民國時期也廣受討論,學界曾產生過兩次「尼采熱」。尼采因此成為中國學者和民眾所熟悉的德國哲學家。1902年,在尼采辭世後的兩年,梁啟超將尼采介紹給國人,引起了王國維、魯迅、蔡元培等學者的關注,但尼采熱的第一次出現要到新文化運動時期,尤其是1919年「五四」運動後。魯迅1918年創作的《狂人日記》被視為受到了尼采哲學影響。茅盾撰寫的《尼采的學說》,則特別強調尼采破壞舊傳統的精神,以期推動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郭沫若也翻譯過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部分章節。第一次「尼采熱」持續至1925年,當中國知識分子發現尼采「重估一切價值」在中國水土不服後,開始轉向馬克思。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尼采的哲學再次被哲學界熱烈討論。由於相關文章主要刊登於《戰國策》,因而被稱作「戰國策派」。其代表有陳銓、馮至、梁宗岱、賀麟等,多為德國留學生,德語功底深厚,翻譯、介紹了一批尼采的著作和詩歌。由於尼采的法西斯傾向,建國後中國大陸的學者宣佈與尼采決裂,尼采哲學陷入低谷。

30062ph035
魯迅像
30062ph035

德國的文學

「五四」前,德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的介紹寥寥無幾,「五四」後得到重視,成為外國文學的重要部分。德國文學在中國掀起的第一波熱潮,始於1922年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中譯本的出版。1928年,郭沫若又把《浮士德》第一部譯成中文。進入三十年代,中國讀者中再度掀起「歌德熱」,出現了大量歌德作品的中譯本。席勒是和歌德齊名的另一位德國文豪。他的作品傳進中國較晚,直到1926年,楊丙辰才翻譯了他的作品──《強盜》。三十年代,席勒的《華倫斯坦》、《奧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爾》等作品幾乎與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同時被翻譯和介紹到中國。因為席勒的作品反抗異族暴政,歌頌祖國、民族獨立,正好適應當時中國遭到日本侵略的國內國際環境,因此得到廣泛傳播,也起了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除了歌德、席勒,海涅也是一位重要的德國詩人,很早便被魯迅、郭沫若等賞識。1927年,海涅的《哈爾茨山遊記》被譯成中文。1931年,他的名著《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也由哲學家艾思奇翻譯出版。海涅的詩歌尤為中國讀者喜愛。他創作了大量的抒情詩和政治詩,其中優美的愛情和機智的政治諷刺吸引了廣大中國青年。

30062ph032
《少年維特之煩惱》
30062ph032

德國的藝術

德國的戲劇藝術有很高造詣。早在三十年代,沃爾夫的《馬門教授》和《氰化鉀》就在中國上演。五十年代,席勒的《陰謀與愛情》在北京上演,在廣大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作品則經歷了兩個時期。1959年,《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在上海公演,但因觀眾對他不熟而未獲成功。文革之後,1979年,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在北京大獲好評,因為他的敍事戲劇理論逐漸為中國觀眾所接受。此後,布萊希特在中國引發了廣泛的研究和討論,推動中國戲劇界發展。

30062ph033
《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30062ph03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