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德国文化如何影响中国?

30062ph034
《阴谋与爱情》德文版
30062ph034

德国的思想与哲学

德国的思想及哲学在中国传播极广,经典哲学、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二十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被逐步引入中国,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的思想受到推崇和研究。这阶段,关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是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马君武、蔡元培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古典哲学视为变法革新的思想武器,注重的不仅是古典哲学的学术性,更是它的启蒙意义,试图通过西学东渐来推动维新变法。二十年代以后,一批海外归来的哲学专业的学者进一步推动了康德、黑格尔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在国内形成了古典哲学研究的热潮。在他们当中,张颐、贺麟、郑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批学者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边讲授康德、黑格尔哲学,一边组织翻译,出版了多部康德、黑格尔的原著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专著,形成了对古典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认识。

30062ph031
尼采
30062ph031

除了古典哲学,尼采在民国时期也广受讨论,学界曾产生过两次“尼采热”。尼采因此成为中国学者和民众所熟悉的德国哲学家。1902年,在尼采辞世后的两年,梁启超将尼采介绍给国人,引起了王国维、鲁迅、蔡元培等学者的关注,但尼采热的第一次出现要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鲁迅1918年创作的《狂人日记》被视为受到了尼采哲学影响。茅盾撰写的《尼采的学说》,则特别强调尼采破坏旧传统的精神,以期推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郭沫若也翻译过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部分章节。第一次“尼采热”持续至1925年,当中国知识分子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在中国水土不服后,开始转向马克思。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尼采的哲学再次被哲学界热烈讨论。由于相关文章主要刊登于《战国策》,因而被称作“战国策派”。其代表有陈铨、冯至、梁宗岱、贺麟等,多为德国留学生,德语功底深厚,翻译、介绍了一批尼采的著作和诗歌。由于尼采的法西斯倾向,建国后中国大陆的学者宣布与尼采决裂,尼采哲学陷入低谷。

30062ph035
鲁迅像
30062ph035

德国的文学

“五四”前,德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介绍寥寥无几,“五四”后得到重视,成为外国文学的重要部分。德国文学在中国掀起的第一波热潮,始于1922年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译本的出版。1928年,郭沫若又把《浮士德》第一部译成中文。进入三十年代,中国读者中再度掀起“歌德热”,出现了大量歌德作品的中译本。席勒是和歌德齐名的另一位德国文豪。他的作品传进中国较晚,直到1926年,杨丙辰才翻译了他的作品──《强盗》。三十年代,席勒的《华伦斯坦》、《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作品几乎与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同时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因为席勒的作品反抗异族暴政,歌颂祖国、民族独立,正好适应当时中国遭到日本侵略的国内国际环境,因此得到广泛传播,也起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除了歌德、席勒,海涅也是一位重要的德国诗人,很早便被鲁迅、郭沫若等赏识。1927年,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被译成中文。1931年,他的名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也由哲学家艾思奇翻译出版。海涅的诗歌尤为中国读者喜爱。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和政治诗,其中优美的爱情和机智的政治讽刺吸引了广大中国青年。

30062ph032
《少年维特之烦恼》
30062ph032

德国的艺术

德国的戏剧艺术有很高造诣。早在三十年代,沃尔夫的《马门教授》和《氰化钾》就在中国上演。五十年代,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在北京上演,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则经历了两个时期。1959年,《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在上海公演,但因观众对他不熟而未获成功。文革之后,1979年,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在北京大获好评,因为他的叙事戏剧理论逐渐为中国观众所接受。此后,布莱希特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推动中国戏剧界发展。

30062ph033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30062ph03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