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52ph002
清乾隆斑竹留青雕花蝶紋管紫毫筆
30052ph002

長時期以來,一直有蒙恬造筆之說。蒙恬,先是齊人,後為秦將。毛筆其實早在秦朝經已出現,蒙恬的貢獻或許是他對筆的形制作了重大改進而已。

 

毛筆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早期的筆根據製作材料的屬性可分為硬筆和軟筆兩大類。較早出現的是以金屬、竹木、牙骨等為原料,製成鋒利的刻刀等形式的硬筆,直接在金石、甲骨、竹木、陶瓷等物表面刻劃。硬筆發展後期出現不同材質的各式刻刀。廣義的毛筆是指用各種動物的毫毛或麻等植物纖維製成的軟筆,使用時需蘸上有色汁液,在麻布、縑帛、簡牘、紙張、陶瓷器等表面書畫。最早期的軟筆既無實物可考,亦無文字可據,只能從一些書畫遺跡間接了解其資料。

30052ph001
睡虎地秦筆
30052ph001

春秋戰國時期使用毛筆已相當普遍。先秦文獻中也可找到與筆有關的資料,如《禮記》中有「史載筆,士載言」之說。迄今為止,所能見到最早的毛筆實物,是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中發掘出土的。該筆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裏,筆桿為竹質,長18.5厘米,直徑0.4厘米,筆頭長2.5厘米。從極有限實物中得知,先秦時期的毛筆具有以下特點:長度約22厘米,毛質筆鋒長3厘米左右,筆桿為竹質或其他材料,一般都有筆筒保護。

 

戰國時期各地對筆的稱謂不同,《說文解字》稱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統一六國,始皇帝下令統一車軌、文字、錢幣和度量衡,也統一了筆的稱謂。秦代筆也有出土實物。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三支毛筆。1986年,甘肅天水市北道區黨川鄉放馬灘秦墓出土四件毛筆和筆套。其中一筆,筆套用兩根竹管黏連而成,呈雙筒套,每根竹管中間開口鏤空,表面髹黑漆,同時可插入兩支筆。從出土的秦筆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的納毫方法開始成為主流形制。

30052ph003
天水放馬灘戰國秦墓出土的毛筆及筆套文物
30052ph003

經過秦代的發展,毛筆的空腔納毫的形制在漢代進一步發展。1931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Bergman)於蒙古額濟納舊土樂戶特旗的穆兜倍爾近地區發現漢代木簡,其中雜有一筆,完好如故。從出土實物可以看出漢代普通用筆的基本特點:筆桿長度大約20厘米,相當於漢代「一尺」左右;筆桿材質為竹質或木質;筆頭用兔毫、狼毫等材料製成;筆頭尺寸較小,有些還可以很方便地更換。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藝術走向成熟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毛筆製作也取得了重大進步,主要表現為製筆技術更加規範和完善,毛筆種類增多,能適應不同的書法需要。三國時期,魏國書法家韋誕擅長製作筆墨,是較早見於史籍的製筆名家。魏晉南北朝製筆業發展也表現在種類增多方面。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