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52ph002
清乾隆斑竹留青雕花蝶纹管紫毫笔
30052ph002

长时期以来,一直有蒙恬造笔之说。蒙恬,先是齐人,后为秦将。毛笔其实早在秦朝经已出现,蒙恬的贡献或许是他对笔的形制作了重大改进而矣。

 

毛笔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早期的笔根据制作材料的属性可分为硬笔和软笔两大类。较早出现的是以金属、竹木、牙骨等为原料,制成锋利的刻刀等形式的硬笔,直接在金石、甲骨、竹木、陶瓷等物表面刻划。硬笔发展后期出现不同材质的各式刻刀。广义的毛笔是指用各种动物的毫毛或麻等植物纤维制成的软笔,使用时需蘸上有色汁液,在麻布、缣帛、简牍、纸张、陶瓷器等表面书画。最早期的软笔既无实物可考,亦无文字可据,只能从一些书画遗迹间接了解其资料。

30052ph001
睡虎地秦笔
30052ph001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毛笔已相当普遍。先秦文献中也可找到与笔有关的资料,如《礼记》中有“史载笔,士载言”之说。迄今为止,所能见到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中发掘出土的。该笔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里,笔杆为竹质,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笔头长2.5厘米。从极有限实物中得知,先秦时期的毛笔具有以下特点:长度约22厘米,毛质笔锋长3厘米左右,笔杆为竹质或其他材料,一般都有笔筒保护。

 

战国时期各地对笔的称谓不同,《说文解字》称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统一六国,始皇帝下令统一车轨、文字、钱币和度量衡,也统一了笔的称谓。秦代笔也有出土实物。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三支毛笔。1986年,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秦墓出土四件毛笔和笔套。其中一笔,笔套用两根竹管黏连而成,呈双筒套,每根竹管中间开口镂空,表面髹黑漆,同时可插入两支笔。从出土的秦笔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的纳毫方法开始成为主流形制。

30052ph003
天水放马滩战国秦墓出土的毛笔及笔套文物
30052ph003

经过秦代的发展,毛笔的空腔纳毫的形制在汉代进一步发展。1931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Bergman)于蒙古额济纳旧土乐户特旗的穆兜倍尔近地区发现汉代木简,其中杂有一笔,完好如故。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汉代普通用笔的基本特点:笔杆长度大约20厘米,相当于汉代“一尺”左右;笔杆材质为竹质或木质;笔头用兔毫、狼毫等材料制成;笔头尺寸较小,有些还可以很方便地更换。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走向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毛笔制作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为制笔技术更加规范和完善,毛笔种类增多,能适应不同的书法需要。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韦诞擅长制作笔墨,是较早见于史籍的制笔名家。魏晋南北朝制笔业发展也表现在种类增多方面。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0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