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時哪些灌溉工程利於民生?

0808ph015
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0808ph015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岷江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它創建於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251年),由秦代蜀守李冰主持修建,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長的大型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引水樞紐由魚咀、寶瓶口、飛沙堰三部分組成,順應岷江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反映出人與自然和諧的治水理念。這也是都江堰歷二千多年不敗的基本原因。目前都江堰灌溉面積已擴大至六十多萬公頃。2000年,都江堰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門渠

西門渠又名漳水十二渠,它的興建和「河伯娶妻」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相聯繫。 戰國初年,魏文侯先後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一批大臣實行社會改革。公元前422年,西門豹任鄴城(今河北省磁縣、臨漳縣一帶)縣令。西門豹因勢利導,率領群眾興建漳水十二渠,引水灌田。漳水十二渠是戰國初年第一個大型引水渠系。十二渠的建成不僅使當地因灌溉而致富,並且減輕了漳河洪水威脅,從而使西漢到隋代幾百年間,鄴城一帶成為政治經濟的重要地區。

 

鄭白渠

鄭白渠是古代關中地區的大型引涇灌區,為秦代鄭國渠和漢代白渠的合稱,是近代陝西涇惠渠的前身。秦國為建立統一戰爭的後勤基地,於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令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鄭國渠,十年後完工。其幹渠西起涇陽,引涇水向東,下游注入洛水,全長三百餘里,灌溉面積號稱四萬餘頃。由於涇水含有大量泥沙,灌溉時既可補充作物所需的水,又可補充養分,改良灌區內的鹽鹼地,使農作物產量大大提高。

 

龍首渠

龍首渠是古代引北洛水的灌溉工程。龍首渠位於今陝西省澄城、大荔一帶,是今洛惠渠前身,創建於漢武帝年間。漢武帝當年根據臨晉平民莊熊羆的建議,徵一萬多人開渠。其幹渠自征縣(今澄城縣)境向南至臨晉境,再回注洛水,灌溉洛水東岸一萬多頃鹽鹼地。這項工程是最早見於文獻採用豎井法開鑿的隧洞,時稱為井渠。由於施工中挖出了龍骨,即化石,管道遂命名為龍首渠。

0808ph012
龍首渠井渠施工法及幹渠經行圖
0808ph012
0808ph011
龍首渠遺跡
0808ph011

坎兒井

坎兒井主要分佈於新疆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地下引水管道,供村鎮用水和農田灌溉。在新疆一些沖積扇地形地區,土壤多為砂礫,滲水性很強,山上雪水融化後,大部分滲入地下,由於地下水位較深,為了將滲入地下的水引出,開挖坎兒井比較方便。由於水在地下暗渠中流動,避免了當地強烈的蒸發損失。暗渠水流至村落附近始流出地面,流入澇壩,蓄水供日用和灌溉。據近代著名歷史學家王國維研究,坎兒井起源於西漢,是龍首渠豎井隧道施工技術的西傳。此外,也有來自伊朗和西域本地發明等說法。

bulb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年),著名中國學者。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生於清光緒三年,曾為清代秀才。早年研究哲學及文學。1907年起,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著有《人間詞話》等。他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劇史的風氣。辛亥革命後到日本,從此以清朝遺老自居。後回上海,於1913年起從事中國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的考訂,尤致力於甲骨文、金文和漢晉簡牘的考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對史學界有較深影響。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後於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生平著作六十二種,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的有四十二種。

0808ph014
坎兒井工程示意圖
0808ph014
0808ph013
坎兒井出口
0808ph01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