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如何在紡織中觀察歷史?

0819ph013
唐代土黃色蠟纈絹(局部)
0819ph013

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可分為萌芽期和初生期。在萌芽期,人們為防寒、防曬、蔽體而發明將野生纖維作劈、績、搓、編的方法。在初生期,大量使用的原料雖然仍是野生動植物纖維,但已逐漸集中選用少數具有良好紡織特性的動植物品種,有些品種甚至已開了人工種植。

 

先秦時期的手工紡織技術發展迅速,纖維培育、加工、紡、織、染全套工藝逐漸形成。這段時期有多種手工紡織機具問世,並配套成具有傳動結構的機械體系。印染業也發展為專門行業,而且在官辦紡織手工業中,對生產及加工染料以及各種染色工藝都有一套規範標準。

bulb

官辦紡織手工業

中國古代的紡織作坊可分為官營、民營和官僱民作三種管理模式。歷代均設置官營紡織生產機構,規模隨朝代更替而有所消長。歷代官營紡織作坊多設於紡織較發達的地區,其所僱用的工匠是從全國各地抽調,生產時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故其技術水準是全國之冠。

漢唐時期,紡織技術發展空前,各種機具均得到完善發展,包括繅車、用於絲和麻等加撚的紡車已從單錠發展到複錠、踏板織機、多綜多躡紋織機、束綜提花機等。織物組織由平紋、斜紋、經緯重組織、紋經、提花組織的基礎上,衍生了緞紋組織,使現代組織學上所謂的三原組織全部出現。

 

對中國古代紡織業而言,宋元兩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期間,紡織業生產格局和所利用的大宗原料出現明顯變化。宋以前,北方養蠶治絲遠盛於南方,麻葛各地皆有種植,但葛的產量不高,毛主要分佈在西北、西南的部分地區,棉花則只在新疆、西南疆少數地區有種植,且產量極低。到了宋元期間,紡織原料的分佈、構成和生產格局上發生很大變化,絲織業生產中心隨着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轉移到江浙一帶,棉花則隨着在種植和加工技術的突破,而逐漸遍佈全國,並取代了麻成為主要衣着材料,麻失去了大宗衣着原料的地位,毛的分佈則沒有甚麼變化。

0819ph014
南宋矩紋紗交領單衫
0819ph014

明清兩代,無論是官營紡織機構,還是民營紡織生產,其規模都超越了前代。而紡織業的興盛更刺激了商業市鎮的繁榮,當時幾個主要的絲織業、棉織業的中心地區都出現了新興的大市鎮,僅以蘇州和杭州周邊地區為例,就有吳江之盛澤鎮、嘉興之王江涇鎮、湖州之菱湖鎮、桐鄉之濮院鎮、松江之楓涇鎮、青浦之新涇鎮等。這些市鎮在明以前還是人丁稀少的荒涼小鎮,但隨着紡織業的發展,居民日增,特別是「機杼之家,相沿比業」、「機杼之聲,劄劄相聞,日出錦帛千計」後,即自成市井。而清代的《盛世滋生圖》展示了當時江南紡織品交易的繁榮景象。

bulb

《盛世滋生圖》

這圖是乾隆年間畫家徐揚所繪當時蘇州城內之繁榮景象。畫面上,街道商家層鱗櫛比,招牌林立,其中絲綢店舖就有十四家,棉布店舖有十六家,棉花店舖有六家。從畫面上看這些店舖,大的有兩層樓房,三五間門面;小的有幾間房,一二間門面。

0819ph015
清大紅雲龍蟒袍織錦
0819ph01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