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沈從文

0427ph037
0427ph037

沈從文僅接受過小學教育,他讀的是「社會這本大書」。幼年沈從文經常翹課,對大自然和民風瞭若指掌。14歲時,他投身行伍,由軍隊真正接觸了社會,磨礪了意志。1922年夏,20歲的沈從文隻身來到北京,靠着自學,艱苦地走上了文壇,寫出了第一批為人所知的作品。1928年後,沈從文移居上海,南遷的原因是文學中心南移。他勤奮寫作,幾年裏上海各大刊物差不多都用過他的作品,名氣日漸提高。與此同時,沈從文也遇到了自己理想的妻子──溫婉的女學生張兆和。1932年,沈從文有了妻子和家。他回到北平,迎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寫作黃金時期。他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獎掖文學青年,使之成為北方京派文學的重鎮;他引發了南北文人廣泛參與的「京海之爭」,將京派、海派的概念大大推廣,使中國南北文化的不平衡性得到公認;他成了京派領銜的小說家,周圍逐漸形成了宣導文學獨立的京派作家群體。這期間,因母親病重,他返鄉目睹了湘西十幾年來的變與不變,寫出了散文《湘行散記》。抗日戰爭打破了沈從文的正常生活。1938年,沈從文全家移居雲南。旅居期間,除了有《長河》、《湘西》兩部重要作品問世外,沈從文還寫出了不少散文筆法的文論。抗戰勝利後,沈從文回到北平。他寫了表現湘西的最後佳作《巧秀和冬生》、《傳奇不奇》,本計劃接續《邊城》寫十個水邊城市,卻被局勢所打斷——左翼的權威作家將他定為桃紅色作家,北大學生貼出標語指責他,他的思想陷入迷亂,發生了自戕事件。1950年秋,沈從文棄文(學)從文(物)。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到湖北咸寧幹校。1981年,歷盡波折的他出版了凝練15載心血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在中國物質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貢獻。1988年5月,沈從文在北京逝世。

 

沈從文的文學成就以小說最高。按照題材劃分有以下幾種。一是展現湘西獨特生態的小說,如《邊城》等,是專寫湘西鄉土生活和下層人民的小說,體現了沈從文的文化理想;二是嚮往神性的小說,如《月下小景》等,是對民間傳說和佛經故事的改寫,宣揚了因愛而發現美,發現美即發現神的哲學;三是描寫現代都市文明病的小說,如《八駿圖》等,或從鄉村的活力來暗示城市的衰朽,或直接調侃都市人的愛情和道德面貌,可謂現代都市的一面鏡子;四是政治的幻影類的小說,如《菜園》等,是二十世紀中國的政治層面對湘西偏遠社會的投射。沈從文是公認的散文大家。他散文中的記述部分,是將他的個體生命與家鄉的山水有機連結,《從文自傳》寫的是他和家鄉的文學感情生活,《湘西散行》等是個人傳記的延長。沈從文研究文物方面的文字,是他二十世紀下半葉所留下的主要作品。這些文字雖是研究性短小文章,卻文采斐然,斑斕悅目。

 

大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沈從文的文學作品在國內重新出版,用英、日、德、法等各語言翻譯的小說散文也流傳於世界。研究他的傳記、評傳和專門的著作多有出現。他經由文化來重造民族的理想熠熠生光,他的愛、美、神三位一體的美學理想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仍然可給我們以啟發。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