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家教

30054phn001_01
30054phn001_01

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使得古代家庭教育擁有獨特內容和形式,並且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對今天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中國古代家教的鼻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而儒家思想始終是中國發展的主流思想,在其影響下古代家教逐漸形成重視家庭倫理、禮儀教育的鮮明特點。這樣的特點是由中國自古重視禮樂文化傳統決定的,而從蒙學開始就培養孩子「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念,進一步鞏固了社會等級秩序和這種禮樂文化。受隋唐以來產生的科舉制度影響,古代家教又充滿了選官文化的色彩,使得「學而優則仕」成為家庭教育的另一目標。

 

中國古代不僅重視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視家教教材的編寫。不同的教材,其承擔的教育目的也不同,以識字為主的綜合知識型教材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以封建倫理道德為主的蒙學課本,有《弟子規》、《孝經》、《二十四孝》等書。還有一類教材是以家庭為基礎而產生,是父祖對子孫、族長對族人的訓示教誨──家訓,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以及《曾國藩家訓》。

 

至於私塾則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在眾多書院中,以學風和師德流芳百世的著名書院更是每朝都有,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三味書屋。不過,伴隨着封建王朝的沒落,私塾也隨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新興學校。

 

帝王之家的教育是培養儲君的教育。儲君作為未來的君王,他的素質與能力關乎本家族以至家天下的興衰,所以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對太子的培養和教育,太子老師的人選更是精挑細選。帝師是否心正德厚關係到儲君待人處事的態度,著名帝師如呂不韋、諸葛亮、張居正以及陳寶琛等,其政治思想尤其影響了帝王的施政方針。

 

在中國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對女子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女子更好的為丈夫、子女、家庭服務。因此,女子教育的內容也以「三從四德」為基本準則,而分為倫理教育、文化教育、藝能教育三個部分。至於家教形式,以家庭、宗族、私人教育為主。宗族女子教育往往以家庭為單位分別教授。一些有能力的宗族開設女學、女塾。早期的宗族女學性質屬於為貴族少女婚嫁做短期集訓;後期則是啟蒙教育的水平。

 

隨着近代教育改革,新式族學將傳統的蒙學和經學兩段式教育結構改為分級制教學。分級制教學把教學分成蒙學堂、初等小學校、高等小學校等階段,並各級按照學部的有關規定採用不同的教程和教學方法,教育漸趨平等和普及起來。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