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玄奘取經

30070phn001_01
30070phn001_01

玄奘原名陳禕,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由於通曉佛教經、律、論三種經藏,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是舉世公認的佛學家、宗教活動家、翻譯家,對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交通史、中國佛教史、中國翻譯史等多個方面具卓越的貢獻。

 

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往返18年,經達138個國家和地區,學遍並精通當時流行的佛學大大小小的學說。回國後,創立了中國的佛教宗派唯識法相宗,法相宗着眼於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法相宗在唐朝盛極一時,還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地佛教的發展。

 

玄奘一生共譯出佛教經論75部1335卷,所譯經典不失原旨,通順流暢,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品質,都是中國佛學翻譯的扛鼎之作。在他翻譯的所有作品中,最多是大乘經典中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總共有600卷,其中就有廣為人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次是瑜伽唯識經典中的作品21部,總共有201卷。小乘經典中的21部作品,總共有201卷,其中包括《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等基本經典。另外還譯有密教經典。

 

西行回國後,玄奘法師翻譯佛經,弘揚佛法,勤奮的身影在關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記。公元645年,玄奘法師回國後,最先是在弘福寺組織譯場。在弘福寺的三年多時間裏,玄奘法師從翻譯《大菩薩藏經》開始,共譯經178卷。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記錄了西亞、南亞廣大區域內的110個國家以及傳說中的28個地區的社會歷史變遷及當時的山川、地邑、物產以及風俗狀況,這不僅讓國人了解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也為印度考古界提供大量史料,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問題的權威之作。他又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入印度,傳播中國文化。公元648年,玄奘成為大慈恩寺首任住持。在大慈恩寺的十年時間,他翻譯了四十餘部五百多卷重要佛經,建造了大雁塔。公元659年,玄奘入住玉華寺,並於公元664年圓寂於此。在玉華寺近五年時間裏共翻譯佛經682卷。此外,玄奘法師還在長安紫微殿西弘法院翻譯了《攝大乘論無性釋》,在終南山翠微宮翻譯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長安凝雲殿西順賢閣翻譯了《阿毗達磨發智論》和《大毗婆沙論》等佛經。

 

至於中國佛教法相宗的祖庭之一的興教寺,則是玄奘法師和他的弟子們長眠之地。玄奘法師圓寂以後,先葬於雲經寺,後遷葬於興教寺。另外,玄奘法師的弟子、法相宗傳人窺基法師、圓測法師也安葬於此。作為唯識法相宗的三位祖師歸葬之地,興教寺展現出玄奘西行將佛教傳至長安後的發展及其對亞洲各國的影響。2014年6月興教寺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點,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2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