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玄奘取经

30070phn001_01
30070phn001_01

玄奘原名陈祎,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由于通晓佛教经、律、论三种经藏,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宗教活动家、翻译家,对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交通史、中国佛教史、中国翻译史等多个方面具卓越的贡献。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往返18年,经达138个国家和地区,学遍并精通当时流行的佛学大大小小的学说。回国后,创立了中国的佛教宗派唯识法相宗,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法相宗在唐朝盛极一时,还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佛教的发展。

 

玄奘一生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所译经典不失原旨,通顺流畅,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佛学翻译的扛鼎之作。在他翻译的所有作品中,最多是大乘经典中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总共有600卷,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次是瑜伽唯识经典中的作品21部,总共有201卷。小乘经典中的21部作品,总共有201卷,其中包括《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基本经典。另外还译有密教经典。

 

西行回国后,玄奘法师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勤奋的身影在关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公元645年,玄奘法师回国后,最先是在弘福寺组织译场。在弘福寺的三年多时间里,玄奘法师从翻译《大菩萨藏经》开始,共译经178卷。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110个国家以及传说中的28个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山川、地邑、物产以及风俗状况,这不仅让国人了解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也为印度考古界提供大量史料,成为研究古代印度问题的权威之作。他又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入印度,传播中国文化。公元648年,玄奘成为大慈恩寺首任住持。在大慈恩寺的十年时间,他翻译了四十余部五百多卷重要佛经,建造了大雁塔。公元659年,玄奘入住玉华寺,并于公元664年圆寂于此。在玉华寺近五年时间里共翻译佛经682卷。此外,玄奘法师还在长安紫微殿西弘法院翻译了《摄大乘论无性释》,在终南山翠微宫翻译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长安凝云殿西顺贤阁翻译了《阿毗达磨发智论》和《大毗婆沙论》等佛经。

 

至于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之一的兴教寺,则是玄奘法师和他的弟子们长眠之地。玄奘法师圆寂以后,先葬于云经寺,后迁葬于兴教寺。另外,玄奘法师的弟子、法相宗传人窥基法师、圆测法师也安葬于此。作为唯识法相宗的三位祖师归葬之地,兴教寺展现出玄奘西行将佛教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2014年6月兴教寺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9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