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大足石刻

30074ph074
30074ph074

大足石刻開鑿在渝西山巒的懸崖峭壁上,由唐朝初年開創,晚唐時大興,經五代前後蜀時的發展,至兩宋時達到鼎盛。目前,大足石刻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達75處,雕像五萬餘尊,銘文十萬餘字,尤其是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等處的石刻造像,雕刻精美,規模宏大,是中國石刻藝術的瑰寶。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由南宋高僧趙智鳳主持建造的寶頂山石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形象生動。「華嚴三聖」巍然屹立,「千手觀音」金碧輝煌,「釋迦涅槃」巨佛橫臥,「圓覺洞」工藝精巧,都是著名大作。《父母恩重經變相》、《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和《地獄變相》等巨幅群雕,以生動的形象、通俗的畫面,演述佛經教義。《牧牛圖》、《養雞女》、《吹笛女》等形象,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北山石窟歷經自晚唐至南宋的二百五十多年建造,四百五十多處龕窟密如蜂房,石刻以觀音造像較多,各有特色,被譽為「觀音造像的陳列館」。北山的摩崖石刻中,還有唐代《韋君靖碑》、宋代書法藝術珍品《趙懿簡公神道碑》和內地僅存的《古文孝經碑》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南山石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其中以三清洞最為著名,雕刻精美,是研究中國道教的珍貴實物史料。石門山石窟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年間,有造像12龕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其中以第2號玉皇大帝龕、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第10號三皇洞、第11號《東岳大生寶懺變相圖》等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篆山石窟由莊園主嚴遜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捨地鑿建,是一處典型的佛、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其雕刻的孔子和十大弟子造像在中國石窟造像中是獨一無二的。

 

佛、道、儒三教的高度融合,濃郁的密宗精神,中國式佛經變相,普遍的觀音信仰以及豐富的民俗信仰,正是大足石刻所表現出多元化宗教的藝術特色。如石篆山的石窟把佛教、道教、儒教的造像同集於一山,而妙高山2號窟則把佛、道、儒三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和孔子,刻於同一窟內,相敬而坐,說法論道講經,各顯神通。

 

至於寶頂山建造的佛教密宗石窟道場,以獨特的方式將佛、道、儒的宗教精神相融合,轉變成本土化、世俗化的生動教義,如《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等都是以佛門經典的形式宣揚儒家的孝道,那意境深邃的《牧牛圖》則是把佛教的色空觀與儒、道教的心性之說融為一體,因而成為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奇葩。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