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令人嘆為觀止的石窟藝術

1201ph053
莫高窟彩塑
1201ph053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世界聞名藝術聖地。

 

公元366年(即五胡十六國的前秦時期),一位名叫樂僔的和尚來到鳴沙山下,突然看見山上萬道金光,恍如千佛顯現,他相信這是菩薩向他顯靈,要他在此設壇禮佛。於是,他便四處化緣,在鳴沙山下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石窟。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消息傳開後,東西往來的商旅行賈和地方世家紛紛捐錢在這裏修建佛窟,逐漸把這兒修成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和佛教藝術畫廊。莫高窟共經歷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興建不絕。直至隨着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便逐漸荒廢。

1201ph054
九層閣
1201ph054

現存的洞窟有七百五十多個,大多數是從公元五世紀到十四世紀開鑿,當中有492個留有壁畫或塑像。窟內共有彩塑兩千餘尊,壁畫45,000平方米。莫高窟的彩塑都是木構泥塑,由於歷時逾千年,跨越10個朝代,各個時代的彩塑都表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壁畫中最吸引人的,相信是那些女神和女菩薩。最有名的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的樂舞散花之神,她們體態輕盈,容貌秀麗,憑依着長長的飄帶,在天上任意翱翔,向人間拋灑幸運之花。

 

約在十一世紀初,為了逃避戰亂,僧侶們將敦煌各個寺院收藏的經卷和文書等集中起來,秘密藏在洞中,這些經卷文書便在洞中隱藏了將近九百年,至1900年才被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發現。但發現之初,由於不獲重視,許多文獻被俄、英、法、日、美等國探險者掠奪出國。目前可見的敦煌文獻,包括很多珍貴的藏文、梵文、回鶻文等多種文字寫本,當中有95%以上是佛典及其他宗教文獻,還有史籍、詩賦、小說、戶籍、帳冊、契據等,分藏在中、英、法、俄、日這5國的圖書館及博物館內。

1201ph055
藏經洞
1201ph055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石窟分布在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至唐代為高潮,先後營造了四百多年,數量極多,是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經典。

 

龍門石窟現存窟2,345個,碑刻題記兩千八百餘塊,佛塔四十餘座,造像十一萬餘尊。古代藝術家在龍門陡峭的岩石上,雕鑿了數十萬栩栩如生的人物圖像、宗教和歷史故事,把洞穴變成了人們嚮往的佛國天堂。龍門石窟保留了大量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和醫藥等各方面的實物資料,可算是一座大型石刻歷史藝術博物館。

bulb

音:〔普〕kān;〔粵〕 ham1,同「堪」。

義:指供奉神像、佛像或祖先牌位的石室或櫥櫃,又指放置僧人遺體的棺木或塔下室用以放僧人遺體的地方。

1201ph056
文殊菩薩像
1201ph056
1201ph057
釋迦牟尼像
1201ph057

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是唐代開鑿的奉先寺,最有名的是該寺中的大盧舍那佛龕,這座佛龕由武則天用自己的脂粉錢捐刻,刻了四年才完工。「盧舍那」是「智慧之佛」。龕內有9尊石刻造像,盧舍那佛處於正中央,通高17.14米,面容清秀豐滿,旁邊更有普賢、護法天王、金剛力士等刻像。這組群像形象生動,藝術感染力極強。龍門石窟除了石刻造像以外,還有三千六百餘種造像題記。清代後期的黃易、康有為等人把其中的20種精品選拓成本,稱為《龍門二十品》,其書法又稱「龍門體」,是魏碑的精華。

1201ph058
盧舍那佛龕
1201ph058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四川省重慶市大足縣的石窟藝術品的總稱,境內共有摩崖造像75處,雕像五萬餘尊,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在公元九世紀至十三世紀間,最壯麗輝煌的一頁,與敦煌石窟、龍門石窟共同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位於寶頂山的大佛灣長500米,有佛像數千尊,由稱號「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鳳智於1174年開始建造,至1252年完成,歷時七十餘年,因為在鑿窟之初已有仔細構想,故數千尊造像無一雷同。這是中國唯一的佛教密宗大型石窟道場。摩崖石刻,則是在宋朝百姓普遍信奉玄武(真武大帝)為主神的風氣下所建造的道教作品,而且是中國道教石窟中造像最多、最集中、體系最完整的一處。另外,大足石刻還有一個孔子龕,這種世俗社會的神靈崇拜,在中國的石窟藝術中可謂鳳毛麟角。

1201ph059
南山三清洞天尊像
1201ph059

不少大足石刻也刻劃了民間的生活片段,例如吹笛女、養雞女、婚娶,送別的情節,父母養育子女的描寫,還有醉酒圖、牧牛圖等,讓人感到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人味」多於「神味」的。神像人化,人神合一,並透過平淡的生活來帶出人生哲理,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也是非常獨特。

 

中國古代的石窟大多是佛教、道教、儒教各立「山頭」、互不相干,早(魏晉時期)、中期(隋唐時期)的石窟是佛教的天地,但大足石刻卻是「三教合一」,淡化了儒、道、釋(佛)三教的界線,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舊模式。這裏的石刻題材多樣,不僅有佛教、道教的造像,也有孔子、老子的造像,還有眾多孔子的弟子、老子的門生、真人和法師等。人們信神、信教也信現世,這亦是典型的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

bulb

三教合一

所謂三教,乃指儒、道、釋(佛)三教,漢武帝以來。儒學得以立於官學,風行一時。到了東漢,道教興起,佛教東傳,三教在社會上已開始融合。乃至唐代,因為文化思想開放,而唐代的統治者也主張採取三教並行的政策,這使三教在唐代各有發展,彼此融合。

1201ph060
石篆山孔子龕
1201ph060
上載日期:
2020年09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