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醫學

0809ph044
0809ph044

中華醫藥衞生文明五千年,前半期為啟蒙與奠基時期,對人體認識還很簡單,對疾病的描述也很原始,雖然實踐經驗不斷豐富,但理論探索、病因分析還離不開巫術的干擾,醫藥衞生水準由於尚處在造字時期,資料仍依口耳相傳之後世追記。隨着民間職業醫師逐漸形成行業,醫學家們經驗積累,醫療技術逐漸豐富,對醫藥理論與疾病分類取得成績,特別是對巫術的否定,有着很大的歷史意義。

 

中國古代醫學遠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見記載,其中有頭、眼、耳、喉、齧、舌、泌尿、產育、兒及傳染病二十多種,最早之醫療器具為砭石、石針、骨針等。遠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砭石出土者不少,這種打製而成的砭石已應用於醫療。中國醫藥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藥而製九針以拯夭枉焉」,有尊「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一日而遇七十毒」,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藥」者,積累了醫藥經驗與知識。神農不單是農耕之祖,更為歷代醫學家奉為醫藥之祖。

 

中華民族歷來十分講究個人衞生與防病健身,殷商時期已有壺、盂、勺、盤、頭梳等個人衞生器具,商周之際,沐浴已形成制度,「雞初鳴,鹹盥漱」已成為衞生習慣。秦漢時期是中醫學發展第一次大總結,期間醫學文獻不斷豐富,大多反映了以《內經》理、法、方、藥理論原則為基礎的大總結。醫藥衞生領域實踐經驗總結,學科、技術、器械等,均有明顯進步,探索領域也日益擴大,為中醫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約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是中國醫學理論現存最早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中醫學家辨病認證、處方用藥原則的主要依據。中國醫學發展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歷代醫學家都很重視病案記錄,可供學習與借鑑。

 

中國醫學之外科手術在近代由於客觀環境與自身原因而逐漸落後,但三國時代之華佗卻是著名的外科聖手。《三國演義》記述華佗為關羽中毒箭的上肢,進行刮骨療毒的根治手術,他還提出給曹操作腦部手術以根治其頭風眩的病證,不幸由此引致曹操殺害。華佗不愧為中國外科鼻祖,他的針灸與醫療體育的「五禽戲」都同樣名震千古。隋唐時期是醫學發展第二次大總結。以巢元方論述病因、症候的著作《諸病源侯論》為劃時代的總結;孫思邈的兩部千金方,也代表臨床醫術百科全書式的總結;第一部國家藥典專著《新修本草》頒行全國,使醫學教育、中外醫學交流日趨繁盛;藏醫學《四部醫典》為代表的大總結以及《理傷續斷方》為代表的骨傷科總結等。明代醫學革新的發展漸趨明顯,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人痘接種預防天花、預防工礦職業病、外科手術治療重新發展等,為醫藥學的進步增加了新理論、新技術。清代醫學發展比較保守,醫學、藥學的創新、發明比較少。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