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重慶武隆是「立體喀斯特」?

30057ph022
天龍橋是羊水河峽谷段天生橋群中的第一座天生橋,又名頭道橋。天龍橋下發育有兩個穿洞,南穿洞稱為迷魂洞,北穿洞為拱孔。
30057ph022

重慶武隆喀斯特位於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真縣,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距重慶市區170千米。武隆屬於長江三峽地殼抬升區,橫貫武隆的烏江,深刻溶蝕寬廣而開闊的背斜褶皺,加上碳酸鹽岩廣佈等條件,峽谷喀斯特、高原喀斯特、包氣帶喀斯特豐富,孕育出「溶洞之王──芙蓉洞」、「世界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橋群──天生三橋」、「後坪沖蝕型天坑群」、「天星洞穴豎井群」等獨立的喀斯特系統,堪稱「立體喀斯特」。2007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重慶武隆喀斯特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組成部分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芙蓉洞、天生三橋、後坪天坑三個喀斯特系統組成,面積380平方千米。

30057ph019
重慶武隆芙蓉洞「五絕」中的「巨幕飛瀑」,石瀑、石幕、石筍和石花。
30057ph019

溶洞之王:芙蓉洞

芙蓉洞位於武隆縣江口鎮芙蓉江匯入烏江處,因常年有霧氣從洞口冒出,當地人稱為「氣洞」。洞內深部穩定氣溫為攝氏16.1度。主洞長2700米,洞體高大,底寬12至15米,最寬處達69.5米。洞中「五絕」為「巨幕飛瀑」、「生命之源」、「珊瑚瑤池」、「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洞內「輝煌大廳」面積達1.1萬平方米。洞內鐘乳石類型幾乎涵蓋世界各類洞穴近三十個種類的沉積特徵。芙蓉洞於1993年5月才被發現,經中國與澳洲有關溶洞科研機構兩次實地勘測後評價為「世界奇觀,一級洞穴景點」、「一座地下藝術宮殿和洞穴科學博物館」。

 

世界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橋群

天生三橋喀斯特峽谷片區地處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橋平均高度為二百米以上,橋面寬約一百米,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橋呈縱向排列,平行橫跨在羊水河峽谷上。這三座天生石拱橋,實屬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屬世界規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橋群。

 

天龍橋:橋頂最高點海拔1146米,橋下最低點海拔911米。橋高為235米,橋厚150米,跨度近300米。一橋是三座橋中最酷似人工橋樑和跨度最大的一座橋,橋下有兩個穿洞,南穿洞稱為「迷魂洞」,底部高過北穿洞約百米,洞內有大量的破痕、窩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動的痕跡。地下河原先是從南穿洞流過,後改道北穿洞,北穿洞為拱孔。

 

青龍橋: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日照成彩虹,似青龍扶搖直上而得名。青龍橋一側是天龍天坑的組成部分,另一側是神鷹天坑的坑壁。橋面高度為350米,為世界喀斯特天生橋高度之最。平均拱孔高度103米,橋面厚度168米,拱孔跨度13至58米,平均31米,橋面寬124米。從橋下仰視,拱孔高曠,壁立千仞,洞頂逐次崩塌,斷面呈弧形平行分佈,展示着天生橋的形成、演化過程。

 

黑龍橋:橋面寬達193米,位列三橋之首。橋孔高深、狹長且黑暗,橋洞頂部岩石如一條黑龍藏身於此。洞頂最上層洞穴呈隱匿狀,當地居民曾在其中避難。洞壁、洞頂上窩穴、溶孔、天鍋、流痕等水蝕形態普遍。

 

30057ph020
天生三橋的第三橋:黑龍橋
30057ph020

後坪沖蝕型天坑群

後坪沖蝕型天坑群位於重慶市武隆後坪鄉中嶺村。箐口、牛鼻子、石王洞、大鑼氹、天平廟五個天坑都發育於奧陶系石灰岩中,由地表溝溪、落水洞、豎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組成,為世界上已發現的唯一的地表水沖蝕型成因天坑群。五個天坑隱藏於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口徑和深度均在三百米左右,呈圓桶形狀。

 

天星洞穴豎井群

武隆縣江口鎮與天星鄉一帶有108處的豎井,洞穴豎井群體分佈數量和深度在中國無二例,其中汽坑洞(1162米,指洞口標高,下同)、摔人洞(1000米)、衞江嶺洞(970米)、新路口洞(900米)、垌壩洞(878米)、水簾洞(670米)、芙蓉洞(400米)最為有名。有「通向地心的豎井」之譽的汽坑洞是中國最深的洞穴,洞口偏僻隱秘,直到2003年9月才被探險隊發現。洞口長2.5米,寬1.2米,洞深920米,洞內潮濕,地下河常年流淌。

30057ph021
重慶武隆龍水峽地縫。龍水峽地縫屬於喀斯特峽谷地貌,位於重慶市武隆縣仙女山南麓,全長四千米。
30057ph021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