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斯特」(Karst)原是伊斯特拉半島石灰岩高原的地名,位於斯洛維尼亞與意大利交界處,發育有岩溶地貌。十九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司威治(J. Cvijic)首先對該區進行研究,並借用「喀斯特」一詞來稱呼石灰岩地區的一系列特殊地貌的形成過程和水文現象(水文現象是指地球上的水受外部作用而產生的永無休止的運動形式,即降雨、入滲、徑流、蒸發等現象的統稱)。
世人後來才逐漸知道,喀斯特地貌分佈面積最大的國家在中國。從熱帶到寒溫帶,從濕潤區到乾旱區,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居然一一囊括。處於世界喀斯特分佈最集中的東南亞片區中,以雲貴高原為中心的雲南、貴州、廣西、重慶等地的中國南方,就包含了從高原到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生物生態豐富,反映了完整而獨特的喀斯特演化過程,展示世界上最壯觀、最多樣的喀斯特景觀,具有很高的地學旅遊價值。
中國南方喀斯特(South China Karst)世界自然遺產是一個系列遺產地,第一期項目由雲南石林喀斯特、貴州荔波喀斯特、重慶武隆喀斯特共同組成,總面積1460平方千米。2007年6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第二期擴展和補充項目由貴州施秉喀斯特、重慶金佛山喀斯特、廣西桂林喀斯特以及作為貴州荔波喀斯特遺產地拓展的廣西環江喀斯特共同組成,總面積1186平方千米。2014年6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