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福建土樓

30025ph041
30025ph041

在福建民間,長期流傳着「美國衞星發現土樓」的故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冷戰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衞星照片中發現福建西部有類似核反應爐的東西,引起白宮一陣恐慌。中情局耗費二十多年,用衞星拍下無數圖片研究,仍無法了解疑似「核彈發射井」的奧秘。中國實施對外開放後,他們立即派人偽裝成遊客到福建暗訪,終於發現那些「發射井」原來是歷史悠久的土樓建築,才鬆了口氣。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說,但至少是符合情理,且流傳甚廣。

 

2008年,福建土樓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6處世界遺產,每年接待大量中外遊客。人們驚嘆它是「神秘的東方古城堡」,日本建築學家稱它是「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斯‧安德列讚嘆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建築模式。」

 

福建土樓是將未經燒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由於大多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是客家文化的象徵,故又將其稱「客家土樓」。它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的幾次大遷徙有關。公元四世紀,北方戰禍頻仍,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南遷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漢人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以閩南話特徵的福佬民系;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形成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四千多年前,中原先民已經將夯土板築技術廣泛應用於城垣樓宇的建築之中。公元四世紀以後,中原地區磚結構建築逐步取代生土樓建築,而南遷的漢人將先民的生土樓建築在閩西南一帶發揚光大,並推向極致。

 

福建土樓有多少座?據統計有三萬多座,主要分佈在閩西南的龍岩市和漳州市。其中龍岩市永定縣最多,擁有一萬六千多座。現存土樓多數是在明清時代興建的。最早的一座土樓建於唐代,最晚的建於1962年,此後沒有再新建。

 

福建土樓主要有圓形、方形兩種。多數土樓牆體厚1.5米左右,十分堅固,歷經數百年仍可居住。1918年,閩西南發生一次七級大地震,土樓未受到大的損害。一座建於1693年的土樓在地震中牆體出現一條50厘米的裂縫,後來竟又慢慢自然彌合了。

 

一座土樓可同時住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眾多族人又分成許多家庭,大家和睦生活在一起。漫長的土樓聚居生活已形成土樓文化,土樓不僅是客家人的生活家園,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而今,由於農村的年輕一代追求獨立和更加私密的住所,現代住房建築成本較低等原因,土樓的居住功能正在減退,已不會有人新建土樓。但人們相信,土樓將永遠存在。福建省已制定並頒佈多種保護土樓的法律法規,其中規定土樓的修繕費用由縣以上政府承擔。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