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傳佛像是如何演進?

20510ph016
視為瑰寶的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唐代彩塑
20510ph016

佛教源自印度,而佛像亦隨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在中國流傳的佛像外貌均以印度的佛像為藍本,但在十六國時期起便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互融合,形成具中國特色的佛像藝術。

 

十六國是西晉(公元265—316年)末年,北方少數民族紛立小朝廷共十六國,史稱十六國時期。十六國的小銅佛像由於絕大多數沒有銘文,故到底是十六國時代哪個朝廷鑄造就很難確指,但他們的造型規律還是一致的。有明確紀年的十六國佛像有後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鎏金銅佛坐像,像高39.7厘米。此像為高肉髻,呈束髮狀,寬額,大眼橫長,着通肩式大衣,衣紋為圖案化的U形平行分佈於胸前和前襟部,衣紋斷面呈淺階梯狀,雙手於胸前作禪定印,趺坐於四方台座上。

 

北魏佛像大致可由遷都洛陽前後來區分。遷都前的佛像一般多保留着較濃厚的西域和涼州地區的佛像樣式,而涼州地區的佛像也融合了西北印度犍陀羅地區和印度本土馬土臘(秣菟羅)地區的各種因素,並主要受到新疆于闐和龜茲兩大系統的佛像樣式影響而形成。

 

隋代(公元581—618年)統治時間雖然不長,但佛像至今遺存尚多。隋的造像主流似乎承襲北周造像風格較為明顯,大概因隋和北周均建都長安。隋的造像在繼承北朝造像風格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獨特格式,並對唐代造像風格有一定影響,也可說是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因此,有些隋代造像若無紀年,會讓人感覺是北周的作品,或者認為是初唐的造像,就是這個原因。

20510ph015
隋朝的鎏金菩薩像
20510ph015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保留着隋代遺風,造型體態豐肥,飽滿壯碩,佛像的頭部略顯偏大,身體稍短,面相豐滿而偏方。衣紋上多喜用隆起如圓繩狀的紋線,又圓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紋褶轉折曲複,成為一時流行的樣式,這種台座樣式和紋線是以前見不到的。

 

宋代造像呈現出高度寫實風格。由於宋代流行理學,社會講求倫理現實。據《天國的靈光佛像》一書所載,由於宋代才開始出現大肚彌勒佛造像,大肚彌勒佛又稱為布袋和尚,其造型富戲劇性及世俗的寫實,反映出宋代佛教造像傾向於世俗化的寫實風格。這時期佛的造像肉髻較平緩,五官端正,體形較豐滿。值得注意的是螺髮與肉髻之間又增加一個髻珠,這個細節在東魏、北齊的佛像偶然可以看到,但很少見,晚唐和五代時已普遍流行,在北宋後的漢傳佛造像上幾成定制。

20510ph017
宋代的水月觀音
20510ph017

元、明、清三代由於藏傳佛教在內地流行,藏傳佛造像的樣式在內地特別是北方地區影響較大。漢族的傳統雕塑技法依然在承襲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但已呈衰落趨勢,因為藏傳佛教造像在這時期流行,漢族的傳統造像方法開始被忽略。

20510ph018
明代的鎏金觀音坐像
20510ph01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7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