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汉传佛像是如何演进?

20510ph016
视为瑰宝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代彩塑
20510ph016

佛教源自印度,而佛像亦随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在中国流传的佛像外貌均以印度的佛像为蓝本,但在十六国时期起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形成具中国特色的佛像艺术。

 

十六国是西晋(公元265—316年)末年,北方少数民族纷立小朝廷共十六国,史称十六国时期。十六国的小铜佛像由于绝大多数没有铭文,故到底是十六国时代哪个朝廷铸造就很难确指,但他们的造型规律还是一致的。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佛像有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鎏金铜佛坐像,像高39.7厘米。此像为高肉髻,呈束发状,宽额,大眼横长,着通肩式大衣,衣纹为图案化的U形平行分布于胸前和前襟部,衣纹断面呈浅阶梯状,双手于胸前作禅定印,趺坐于四方台座上。

 

北魏佛像大致可由迁都洛阳前后来区分。迁都前的佛像一般多保留着较浓厚的西域和凉州地区的佛像样式,而凉州地区的佛像也融合了西北印度犍陀罗地区和印度本土马土腊(秣菟罗)地区的各种因素,并主要受到新疆于阗和龟兹两大系统的佛像样式影响而形成。

 

隋代(公元581—618年)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佛像至今遗存尚多。隋的造像主流似乎承袭北周造像风格较为明显,大概因隋和北周均建都长安。隋的造像在继承北朝造像风格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格式,并对唐代造像风格有一定影响,也可说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因此,有些隋代造像若无纪年,会让人感觉是北周的作品,或者认为是初唐的造像,就是这个原因。

20510ph015
隋朝的鎏金菩萨像
20510ph015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保留着隋代遗风,造型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见不到的。

 

宋代造像呈现出高度写实风格。由于宋代流行理学,社会讲求伦理现实。据《天国的灵光佛像》一书所载,由于宋代才开始出现大肚弥勒佛造像,大肚弥勒佛又称为布袋和尚,其造型富戏剧性及世俗的写实,反映出宋代佛教造像倾向于世俗化的写实风格。这时期佛的造像肉髻较平缓,五官端正,体形较丰满。值得注意的是螺发与肉髻之间又增加一个髻珠,这个细节在东魏、北齐的佛像偶然可以看到,但很少见,晚唐和五代时已普遍流行,在北宋后的汉传佛造像上几成定制。

20510ph017
宋代的水月观音
20510ph017

元、明、清三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流行,藏传佛造像的样式在内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影响较大。汉族的传统雕塑技法依然在承袭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已呈衰落趋势,因为藏传佛教造像在这时期流行,汉族的传统造像方法开始被忽略。

20510ph018
明代的鎏金观音坐像
20510ph018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7月1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