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雜技中的舞蹈與戲曲

1501ph017
河南滎陽王村彩繪陶倉樂舞台(漢代)
1501ph017

雜技與舞蹈在很長時間裡是綜合一起表演,公孫大娘舞劍既是千古名舞,也是雜技史必要論及的「舞流星」的代表作。唐代不少有名的樂舞如《破陣樂》、《聖壽樂》等,都與雜技有關。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指導大臣排練的《秦王破陣樂》是唐代著名的樂舞,名聲遠播海外,120人執戟披甲,前有戰車,後有戰陣,其中的武技與馬術即與雜技相通。更有幽州女藝人石火胡(可能是唐代少數民族)把《破陣樂》引入雜技藝術的頂竿之技──她頂着百尺高竿上,放五根弓弦,五個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表演《破陣樂》;她們迎着音樂的節拍在弓弦上俯仰來去,輕捷如燕。這場表演結集歌舞、走索與頂竿之技。

 

現代雜技中,不少金獎節目均與舞蹈結合,如《女子抖轎子》吸收了現代舞技巧;《對手頂──東方的天鵝》則吸收了芭蕾舞韻。中國舞蹈更把雜技的輕功、腰腿基本功和馭物為靈的技巧吸收在自己的基本訓練和表演技巧中。民間舞蹈中手帕和花傘的運用有不少就是雜技的技巧。

1501ph019
耍大旗
1501ph019

中國戲曲是一種集歌舞、說唱、雜技、武術於一身的綜合表演藝術,從其萌芽階段到鼎盛時期都與雜技密切相關。元代是中國戲曲的成就時期,有學者認為元代所以稱戲曲為雜劇,就是因為當時戲曲與雜技經常同台演出。宋元時代雜技藝人同時多會演練武術,戲曲正是通過他們把雜技、武術技巧融入雜劇之中,豐富了戲曲做、打手段。

 

明清戲曲進一步吸收雜技藝術,或作插入表演,如《大賣藝》中有「耍流星」的表演,有的融於劇情或成為表現人物高超武藝和神奇手段,所謂:「戲子獻技台上,如度索、舞、翻桌、翻梯、蜻蜓、蹬缸、蹬臼、跳索、跳圈、竄火、竄劍之類……」(《陶庵夢藝》)。這些皆是傳統的雜技技巧,有的像古代的「易貌分形」幻術被川劇所吸收,成為舉世聞名的「變臉」技巧。

 

戲曲文戲同樣吸收雜技技巧,成為「絕活」。如蒲劇《掛畫》在椅上的種種表演;「氈子功」和「把子功」中更把雜技與武術的技巧,提煉為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從而形成中國戲曲獨特的表演方式。

 

明清戲曲中保留的古代雜技技巧,又被現代雜技吸收,創作出新的節目,如紹劇中的《綢調》技巧被編創為表現東西方人體文化──古希臘雕塑與中國雜技融合的金獎節目《綢調──藍色遐想》(戰旗雜技團);「變臉」則被編創為金獎節目《移形換彩》(中國雜技團)等。

 

中國戲曲「唱、唸、做、打」四大表演手段中的「做、打」兩項,是使中國戲曲成為獨步於世界戲劇之林的重要原因,而其成套的武戲體系和角色行當,都是與雜技、武術等融合大有關係。

1501ph018
戲曲中有不少融合了雜技的場面
1501ph01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7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