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愛花可以有多瘋狂?

30023phn002_01
雲南花海(視覺中國)
30023phn002_01

怡情山水花木之間,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古代聖人孔子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人們遊歷於林泉美景,可謂兼得仁、智二者之樂。人們愛花,正是人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一個體現。在中國,更有一類人,愛花到了異乎尋常的執着地步,人多以「花迷」、「花癡」、「花癖」來加以形容。

30023ph004
歲寒三友
30023ph004

視花為人

古人認為,同人一樣,花兒也有心情和感受:「花有喜、怒、寤、寐」。甚至可以是交談的對象。唐代樂妓薛濤在《牡丹》詩中就將牡丹當作別後重逢的情人,對之傾訴着情意綿綿的相思之情。於是,古人惜花如惜佳人,認為花可親近而不可褻瀆,可觀賞而不可攀折。他們進而相信花似人一般抱有倫常操守,花被賦予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花木甚至就是人的化身。

30023ph003
惜花如惜佳人
30023ph003

護花若子

古人常將花草比作人家子女。如清人莊繼光《翼譜叢談》引陶歇庵的話說:「會稽多蘭而閩產者貴。養之之法,喜潤而忌濕,喜燥而畏日,喜風而避寒,如富家嬌小兒女,特多態難奉。」小兒女,年幼稚嫩,非得父母小心呵護才能養育成人,更何況這裡說的是富家嬌生慣養之小兒女,更是難加侍候。這一比喻,道出了人們對待花草就像對待人一樣,必須善待如親,育養有方。而這一思想,早在唐代已出現。

30023ph002
護花若子
30023ph002

接花為友

古人從花木中看到自己所推崇的品格,進而有意傾心交好,攜之為友,待之如賓,於是便出現了著名的「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友」(梅、蘭、竹、菊)以及「六友」、「十友」、「十二客」、「三十客」、「五十客」等種種說法,花木間充滿了人倫的風雅之情。

 

尊花如君

中國人在花光香影中還看到了君子。所謂「君子」,在中國傳統經典孔子的《論語》中有多方面的論述,指的是身上集中了諸多高尚品德和風範的人。例如,梅花被譽為「百花叢裡花君子」。梅花被人鍾愛,不僅因為它神、韻、姿、香、色俱佳,更在於它具有獨步早春的凜然氣概:它不去選擇春陽溫暖、百花盛開的春天,偏偏選擇在萬木蕭瑟的暮冬早春日子裡,迎春傲雪,衝寒而開,這就被視為像君子一樣,具有獨立不倚、英勇無畏、重諾守信、冰清玉潔等人類的優良品格,於是長久以來贏得了國人的禮讚。

 

司花成神

「花神」就是司花之神。最早被奉為花神的,很可能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掌管萬物生長之神的女夷(這位神通廣大的女神很像古希臘神話中被尊為保護樹木和其他植物,後來進而演變為豐產女神的阿爾忒彌斯)。其後,人們根據佛教故事,封迦葉尊者為總領百花的花神──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時手拈的那一朵花枝,是他和迦葉之間心心相印的沉默語言,即所謂「不可說」的最高境界──從而與女夷比肩而列,區別是迦葉為男神,女夷為女神。隨着歷史進展,「花神」變一神為多神,成了集體名詞。

 

花神作為民間俗神的一部分,具有很典型的功利性目的意義,它們是民間百姓為了滿足趨吉避凶、求福消災的心理需求而塑造出來的,但又不單單如此。這些凡人之所以能成為花神,往往因為他們是愛花之人,與花有緣或是氣質相投;這些凡人最終能達到至尊的神的地位,無意中暗示了人本身具有神的潛質,神不過是神化了的人而已。

30023ph005
荷花女神西施 (浙江諸暨市)
30023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5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