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爱花可以有多疯狂?

30023phn002_01
云南花海(视觉中国)
30023phn002_01

怡情山水花木之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古代圣人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人们游历于林泉美景,可谓兼得仁、智二者之乐。人们爱花,正是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一个体现。在中国,更有一类人,爱花到了异乎寻常的执着地步,人多以“花迷”、“花痴”、“花癖”来加以形容。

30023ph004
岁寒三友
30023ph004

视花为人

古人认为,同人一样,花儿也有心情和感受:“花有喜、怒、寤、寐” 。甚至可以是交谈的对象。唐代乐妓薛涛在《牡丹》诗中就将牡丹当作别后重逢的情人,对之倾诉着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于是,古人惜花如惜佳人,认为花可亲近而不可亵渎,可观赏而不可攀折。他们进而相信花似人一般抱有伦常操守,花被赋予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花木甚至就是人的化身。

30023ph003
惜花如惜佳人
30023ph003

护花若子

古人常将花草比作人家子女。如清人庄继光《翼谱丛谈》引陶歇庵的话说:“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娇小儿女,特多态难奉。”小儿女,年幼稚嫩,非得父母小心呵护才能养育成人,更何况这里说的是富家娇生惯养之小儿女,更是难加侍候。这一比喻,道出了人们对待花草就像对待人一样,必须善待如亲,育养有方。而这一思想,早在唐代已出现。

30023ph002
护花若子
30023ph002

接花为友

古人从花木中看到自己所推崇的品格,进而有意倾心交好,携之为友,待之如宾,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友”(梅、兰、竹、菊)以及“六友”、“十友”、“十二客”、“三十客”、“五十客”等种种说法,花木间充满了人伦的风雅之情。

 

尊花如君

中国人在花光香影中还看到了君子。所谓“君子”,在中国传统经典孔子的《论语》中有多方面的论述,指的是身上集中了诸多高尚品德和风范的人。例如,梅花被誉为“百花丛里花君子”。梅花被人钟爱,不仅因为它神、韵、姿、香、色俱佳,更在于它具有独步早春的凛然气概:它不去选择春阳温暖、百花盛开的春天,偏偏选择在万木萧瑟的暮冬早春日子里,迎春傲雪,冲寒而开,这就被视为像君子一样,具有独立不倚、英勇无畏、重诺守信、冰清玉洁等人类的优良品格,于是长久以来赢得了国人的礼赞。

 

司花成神

“花神”就是司花之神。最早被奉为花神的,很可能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万物生长之神的女夷(这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很像古希腊神话中被尊为保护树木和其他植物,后来进而演变为丰产女神的阿尔忒弥斯)。其后,人们根据佛教故事,封迦叶尊者为总领百花的花神──佛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手拈的那一朵花枝,是他和迦叶之间心心相印的沉默语言,即所谓“不可说”的最高境界──从而与女夷比肩而列,区别是迦叶为男神,女夷为女神。随着历史进展,“花神”变一神为多神,成了集体名词。

 

花神作为民间俗神的一部分,具有很典型的功利性目的意义,它们是民间百姓为了满足趋吉避凶、求福消灾的心理需求而塑造出来的,但又不单单如此。这些凡人之所以能成为花神,往往因为他们是爱花之人,与花有缘或是气质相投;这些凡人最终能达到至尊的神的地位,无意中暗示了人本身具有神的潜质,神不过是神化了的人而已。

30023ph005
荷花女神西施 (浙江诸暨市)
30023ph005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5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