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健康的飲食習慣

1404phn005_01
健康飲食(視覺中國)
1404phn005_01

要發揮食療的養生保健作用,除了應該根據不同的體質、年齡、性別、地域、季節,適當地飲食之外,還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營養均衡、飲食有節、注意衞生、進食保健和食後養生等。

 

營養均衡

人類為了生存和健康,每日必須攝入足夠的食物以滋養身體,人類需要醣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維生素及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基本上都是從食物而來。而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的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滿足生命所需。

 

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是進食要定時、定量,不會過飢過飽。過分飢餓,身體營養來源不足,消耗大於補充,就會使身體逐漸虛弱,影響健康。過分飽滯,尤其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不僅會加重胃腸負擔,而且會引起多種疾病。飲食定時適量,通過各種營養素的協同配合,相互補充和制約,充分發揮各自獨特的功能,保證身體的各種營養。

1404ph017
飲食要均衡有節,否則會影響健康。
1404ph017

注意衞生

注意飲食衞生,是杜絕病從口入,維護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做到食物新鮮、清潔,在各種原材料的採集及製作過程中防止污染,凡是有腐敗不潔或變質的食物都不宜食用。其二,除了水果之外,大部分食物都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後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於使食物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熟過程中得到清潔消毒,去掉一些致病因素。其三是要注意一些飲食禁忌,例如忌吃發了芽的花生、馬鈴薯,因為發芽的花生有致癌物質,而發芽的馬鈴薯會引起中毒。

 

進食保健

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注意進食保健,例如進食宜緩,即是指進食時應該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這樣才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消化吸收。此外,食宜專致,進食時應該將頭腦中的各種煩事盡量拋開,專心致志,既可品嘗到食物的味道,又可增進食慾,有助於消化吸收。還要注意進食宜樂,也就是說,進食時應保持樂觀舒暢的情緒。

 

食後養生

食後養生,也是中國食療的一個特色,歷代均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例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一句流傳千百年的益壽諺語,其真正含義是說,飯後應在稍微休息的基礎上緩慢步行,有益於增長體質,防止消化不良。另外,唐代著名醫家和養生家孫思邈說︰「食後摩腹,能除百病。」具體方法是餐後以熱手輕輕摩腹,按順時針方向進行,這樣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食後還要注意口腔衞生,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食畢當漱口數過,令牙齒不敗口香。」現代研究也證明食後漱口是一個良好的健康習慣,可以使口腔保持清潔,牙齒堅固。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5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