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植物如何融入中國人的思想裡?

0205ph029
扇面上的菊花圖案
0205ph029

人們喜歡把觀賞花木時的某種主觀感情,轉移在花木上面,把它們人格化。人們稱之為「比德」。例如翠竹不僅是四季常青、莖節分明的植物,也是一位有堅貞操守的居士;寒梅不僅是在凌霜中盛放的花卉,也是一位玉潔冰清、傲岸不群的節人。植物被文人雅士人格化及情感化,正好反映出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孟子說:「知性知天。」《易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些都是肯定人性與天道是同一的,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和諧而密切,天與人可以相通。人在這種思想下觀照及感悟大自然,並因植物的不同生態,把它們個性化,以花草的芬芳象徵君子的仁義,以惡木的臭氣比喻為小人的醜行,以「歲寒三友」松、竹、梅耐寒的特質象徵為堅貞不屈之士。

0205ph028
國畫裡的梅花
0205ph028

花與詩人的故事

陶淵明愛菊是人人皆知的。他棄官歸隱,親手植菊。宅旁籬邊,均種滿菊花,隨手可摘。有時他興之所致,更愛賦一些詠菊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林逋(公元967—1028年),一生酷愛梅花。他不做官,終生未娶,獨個兒居住在西湖的孤山,喜歡種梅養鶴,人們稱他為「梅妻鶴子」。他所寫的梅花詩甚為著名。

 

蘇東坡很喜歡海棠花。他曾賦《海棠》詩,說自己不單在白日欣賞紅海棠,就是在夜裡也要秉燭觀賞。「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正好寫出蘇東坡對海棠的一片癡情。

 

唐朝德宗時,崔護到長安考進士落第,百無聊賴,在清明節那天到都城南莊遊覽。途中他感到口渴,便叩門求水喝。有一女子應門,並邀請他入內,為他沏茶。崔護見這女子嬌柔美豔,不禁動心,以言相挑。但女子默然不語,只是目不轉睛地看着他。崔護飲畢離去,雙方竟有點依依不捨。一年後的清明節,崔護追憶往事,決定再次拜訪,可惜發現那地門前的桃花如故,門上卻多了一把鎖,空不見人。他惆悵惘然,便在門扉上揮筆題詩,寫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詩傳誦至今。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4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