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植物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思想里?

0205ph029
扇面上的菊花图案
0205ph029

人们喜欢把观赏花木时的某种主观感情,转移在花木上面,把它们人格化。人们称之为“比德”。例如翠竹不仅是四季常青、茎节分明的植物,也是一位有坚贞操守的居士;寒梅不仅是在凌霜中盛放的花卉,也是一位玉洁冰清、傲岸不群的节人。植物被文人雅士人格化及情感化,正好反映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说:“知性知天。”《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都是肯定人性与天道是同一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谐而密切,天与人可以相通。人在这种思想下观照及感悟大自然,并因植物的不同生态,把它们个性化,以花草的芬芳象征君子的仁义,以恶木的臭气比喻为小人的丑行,以“岁寒三友”松、竹、梅耐寒的特质象征为坚贞不屈之士。

0205ph028
国画里的梅花
0205ph028

花与诗人的故事

陶渊明爱菊是人人皆知的。他弃官归隐,亲手植菊。宅旁篱边,均种满菊花,随手可摘。有时他兴之所致,更爱赋一些咏菊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林逋(公元967—1028年),一生酷爱梅花。他不做官,终生未娶,独个儿居住在西湖的孤山,喜欢种梅养鹤,人们称他为“梅妻鹤子”。他所写的梅花诗甚为著名。

 

苏东坡很喜欢海棠花。他曾赋《海棠》诗,说自己不单在白日欣赏红海棠,就是在夜里也要秉烛观赏。“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正好写出苏东坡对海棠的一片痴情。

 

唐朝德宗时,崔护到长安考进士落第,百无聊赖,在清明节那天到都城南庄游览。途中他感到口渴,便叩门求水喝。有一女子应门,并邀请他入内,为他沏茶。崔护见这女子娇柔美艳,不禁动心,以言相挑。但女子默然不语,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崔护饮毕离去,双方竟有点依依不舍。一年后的清明节,崔护追忆往事,决定再次拜访,可惜发现那地门前的桃花如故,门上却多了一把锁,空不见人。他惆怅惘然,便在门扉上挥笔题诗,写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传诵至今。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4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