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桂林民俗風情大觀

0213ph019
瑤家少女敬米酒迎客人(平子攝)
0213ph019

在桂林的青山秀水間,居住着壯、漢、瑤、苗、侗等多個少數民族,他們共同創造了灕江兩岸悠久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時又以各自獨異的節日文化、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習俗組成一幅幅古淳厚的風俗畫。

 

灕江歌王劉三姐

劉三姐是傳說中的灕江歌王,她歌聲嘹亮,唱的都是百姓的心裡話。某年中秋月夜,劉三姐和眾鄉親對歌賞月。歌會上,你唱我答非常熱鬧。這時,財主莫懷仁帶着官府兵丁,把歌坪包圍,以聚眾唱歌有傷風化為名,要將劉三姐問罪。劉三姐用山歌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之情:「山崩地裂我不怕,水泡九州我不驚。遍地都有歌聲響,哪怕財主和官兵。」官兵驅散人群,想抓劉姐,突然電閃雷鳴,山搖地動,灕江中一條聽歌的鯉魚騰空躍起,將劉三姐送上了天空。

0213ph018
深受歡迎的桂林山歌表演(賈國榮攝)
0213ph018

桂林儺舞

桂林儺舞,俗稱「桂林跳神」。每逢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或十月二十一日「還大願」時,都要跳神。桂林儺舞表現的是神與大自然搏鬥,與鬼邪搏鬥的情景,將歷史及神話結合於一體,載歌載舞,深得當地民眾喜愛。每當儺舞舉辦時,人山人海,四鄉都能聽到儺舞的鼓聲簫聲。儺舞是面具舞,面具製作講究突出形象性,根據各神的性格特點而有不同的裝飾和鮮明的色彩,雕刻手法極為誇張。桂林儺舞面具在宋代就蜚聲域外,那時,一個製作精細的面具可貴達一萬錢。

 

賽蘆笙

農曆正月初三至初五,是苗族男女青年賽蘆笙,交朋友的日子。那幾天,男青年身背蘆笙,女青年滿身銀飾,歡歡喜喜去參加一種叫「遊方」的活動。「遊方」也叫趕坡會,一聲鑼鼓響過之後,小夥子們在姑娘們的注視下,吹奏蘆笙跳起舞,個個拿出自己的絕招,前轉後跳,舞姿雄勁。姑娘們一邊踏着樂聲漫舞,一邊挑選意中人,看中了,就走上前去,在意中人的蘆笙上繫一條綵帶,並且手牽綵帶,伴着蘆笙起舞。暮色降臨,對對情侶相約,或唱情歌,或互贈信物,共度一個難忘的良宵。

 

「月也」和攔路歌

「月也」,在侗語裡,是「集體出訪作客」的意思。集體出訪做客是侗族的一種生活習俗,每家派出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帶領,到某個友好村寨訪問做客,時間通常在農曆正月和八月。攔路歌,是侗族迎客送客時唱的歌。當客人們來到時,主人在寨門前迎接,同時,在寨前大路上用生產用具或生活用具設置路障,阻止客人進寨。在路障兩邊,雙方擺開歌陣,對唱攔路歌。主隊用歌提問,客隊用歌回答,答對一次就撤除一個路障。如果答錯了,客隊就鳴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這時主人就撤除所有路障,把客人迎入寨來。

0213ph020
侗寨村姑(平子攝)
0213ph020

三月三歌墟

壯族以善歌著稱,歌曲優美動聽。三月三歌墟是壯族在農曆三月三舉行的節日歌會,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趕做繡球。五色糯飯是用來祭祀歌仙劉三姐,而彩蛋是男女青年傳達情感的物品。歌手相逢,相互對歌。對歌時,姑娘會向自己的意中人拋出繡球表示愛情,對方若有意,則在繡球上繫禮物,回贈女方。男方也可主動出擊,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願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邊蛋讓他碰;不願的話,就把整個蛋握住,不讓他碰到。

0213ph021
壯族青年吹奏樹葉(賈國榮攝)
0213ph021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3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