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桂林民俗风情大观

0213ph019
瑶家少女敬米酒迎客人(平子摄)
0213ph019

在桂林的青山秀水间,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漓江两岸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又以各自独异的节日文化、人生礼仪、衣食住行习俗组成一幅幅古淳厚的风俗画。

 

漓江歌王刘三姐

刘三姐是传说中的漓江歌王,她歌声嘹亮,唱的都是百姓的心里话。某年中秋月夜,刘三姐和众乡亲对歌赏月。歌会上,你唱我答非常热闹。这时,财主莫怀仁带着官府兵丁,把歌坪包围,以聚众唱歌有伤风化为名,要将刘三姐问罪。刘三姐用山歌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之情:“山崩地裂我不怕,水泡九州岛我不惊。遍地都有歌声响,哪怕财主和官兵。”官兵驱散人群,想抓刘姐,突然电闪雷鸣,山摇地动,漓江中一条听歌的鲤鱼腾空跃起,将刘三姐送上了天空。

0213ph018
深受欢迎的桂林山歌表演(贾国荣摄)
0213ph018

桂林傩舞

桂林傩舞,俗称“桂林跳神”。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或十月二十一日“还大愿”时,都要跳神。桂林傩舞表现的是神与大自然搏斗,与鬼邪搏斗的情景,将历史及神话结合于一体,载歌载舞,深得当地民众喜爱。每当傩舞举办时,人山人海,四乡都能听到傩舞的鼓声箫声。傩舞是面具舞,面具制作讲究突出形象性,根据各神的性格特点而有不同的装饰和鲜明的色彩,雕刻手法极为夸张。桂林傩舞面具在宋代就蜚声域外,那时,一个制作精细的面具可贵达一万钱。

 

赛芦笙

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是苗族男女青年赛芦笙,交朋友的日子。那几天,男青年身背芦笙,女青年满身银饰,欢欢喜喜去参加一种叫“游方”的活动。“游方”也叫赶坡会,一声锣鼓响过之后,小伙子们在姑娘们的注视下,吹奏芦笙跳起舞,个个拿出自己的绝招,前转后跳,舞姿雄劲。姑娘们一边踏着乐声漫舞,一边挑选意中人,看中了,就走上前去,在意中人的芦笙上系一条彩带,并且手牵彩带,伴着芦笙起舞。暮色降临,对对情侣相约,或唱情歌,或互赠信物,共度一个难忘的良宵。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在侗语里,是“集体出访作客”的意思。集体出访做客是侗族的一种生活习俗,每家派出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带领,到某个友好村寨访问做客,时间通常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是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当客人们来到时,主人在寨门前迎接,同时,在寨前大路上用生产用具或生活用具设置路障,阻止客人进寨。在路障两边,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就撤除一个路障。如果答错了,客队就鸣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这时主人就撤除所有路障,把客人迎入寨来。

0213ph020
侗寨村姑(平子摄))
0213ph020

三月三歌墟

壮族以善歌著称,歌曲优美动听。三月三歌墟是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赶做绣球。五色糯饭是用来祭祀歌仙刘三姐,而彩蛋是男女青年传达情感的物品。歌手相逢,相互对歌。对歌时,姑娘会向自己的意中人抛出绣球表示爱情,对方若有意,则在绣球上系礼物,回赠女方。男方也可主动出击,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的话,就把整个蛋握住,不让他碰到。

0213ph021
壮族青年吹奏树叶(贾国荣摄)
0213ph021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4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