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魏樂府如何成為後世詩歌典範?

0405ph022
李白像
0405ph022

漢代是中國文人詩衰落而民歌獨放異彩的時代。「樂府之豐富了漢代詩歌,簡直是使荒漠變成了花園」。(余冠英《樂府詩選序》)以樂府詩為主體的「建安風骨」,成為後世詩歌創作的典範和詩歌革新的旗幟。漢魏樂府還在詩歌形式的創造和發展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保存在《詩經》中的周代民歌,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它的主要特點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意思是歌唱人民的生活和勞動,表現人民的思想感情。漢樂府的主體是民歌,它的主要特點是「感於哀樂,緣(因為)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並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充分表達當時人民的苦與樂、愛與恨,成為歷史的鏡子。

 

在漢代以前,中國詩歌基本上只有四言詩和騷體詩兩種形式。直至漢魏樂府面世後,詩歌形式才出現了多元發展的格局,有三言、四言、騷體、五言、七言、雜言六種詩體。《詩經》中雖然也有一些雜言詩,但句式變化不太多。在漢魏樂府中,雜言詩蔚為大觀,從一字句到十字句,應有盡有。經南朝宋代詩人鮑照的發展,形成以七言為主的雜言歌行體,李白的代表作《將進酒》、《蜀道難》就是這種詩體的極致。漢樂府出現之前,中國沒有完整的五言詩,由於樂府的發達,五言詩才得以建立起來。《孔雀東南飛》和建安詩歌,標誌着五言詩的成熟,並取代了四言詩和騷體詩的地位。七言詩經歷了漫長的醞釀過程,到建安時期才出現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曹丕的《燕歌行》。又經過近四百年,到唐代七言詩才發展成熟。從此,五言詩和七言詩相得益彰,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bulb

鮑照

南朝宋代詩人,擅長七言樂府歌行。

0405ph021
謝靈運像
0405ph021

漢樂府之後,曹操開始用樂府古題寫時事,曹植更開始創作自擬新題的樂府新歌,再到杜甫,創作「即事名篇」的新題樂府,終於在唐代中期出現了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由此可見,漢魏樂府對後世詩歌的影響愈來愈顯著,成為後世詩歌的楷模,而「緣(因為)事而發」的創作精神,則一脈相承。

bulb

即事名篇

根據詩中所寫的事情,來給詩篇取名。

漢魏樂府中有不少敍事詩,都用對話或獨白來鋪排情節,塑造人物。此外,還有細節描寫、心理刻畫和景物烘托等手法,使敍事詩富有濃厚的抒情色彩。這些藝術手法,在後世的敍事詩中多有繼承與發展。後世許多著名詩人,都自覺地向漢魏樂府學習,如西晉陸機、南朝宋代謝靈運都源出曹植,西晉潘岳、劉琨都源出王粲。後世不少名篇,都可以在漢魏樂府中找到源頭,如李白《戰城南》可溯源於漢樂府《戰城南》;杜甫《無家別》可溯源於漢樂府《十五從軍征》等等,不勝枚舉。

bulb

陸機

陸機(公元261—303年),字士衡,西晉文學家,在當時頗負盛名。

bulb

謝靈運

謝靈運(公元385—433年)南朝宋代文學家,東晉名將謝玄之孫。他以山水詩享譽文壇。

bulb

潘岳、劉琨

潘岳(公元247—300年),字安仁,西晉文學家,擅長詩賦,與陸機齊名。他也是中國著名的美男子,後世小說戲曲稱之為潘安。劉琨(公元271—318年),字越石,西晉名臣、詩人。他的詩慷慨悲壯,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優良傳統。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