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汉魏乐府如何成为后世诗歌典范?

0405ph022
李白像
0405ph022

汉代是中国文人诗衰落而民歌独放异彩的时代。“乐府之丰富了汉代诗歌,简直是使荒漠变成了花园”。(余冠英《乐府诗选序》)以乐府诗为主体的“建安风骨”,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和诗歌革新的旗帜。汉魏乐府还在诗歌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保存在《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的主要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意思是歌唱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汉乐府的主体是民歌,它的主要特点是“感于哀乐,缘(因为)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充分表达当时人民的苦与乐、爱与恨,成为历史的镜子。

 

在汉代以前,中国诗歌基本上只有四言诗和骚体诗两种形式。直至汉魏乐府面世后,诗歌形式才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有三言、四言、骚体、五言、七言、杂言六种诗体。《诗经》中虽然也有一些杂言诗,但句式变化不太多。在汉魏乐府中,杂言诗蔚为大观,从一字句到十字句,应有尽有。经南朝宋代诗人鲍照的发展,形成以七言为主的杂言歌行体,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蜀道难》就是这种诗体的极致。汉乐府出现之前,中国没有完整的五言诗,由于乐府的发达,五言诗才得以建立起来。《孔雀东南飞》和建安诗歌,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并取代了四言诗和骚体诗的地位。七言诗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到建安时期才出现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又经过近四百年,到唐代七言诗才发展成熟。从此,五言诗和七言诗相得益彰,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bulb

鲍照

南朝宋代诗人,擅长七言乐府歌行。

0405ph021
谢灵运像
0405ph021

汉乐府之后,曹操开始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曹植更开始创作自拟新题的乐府新歌,再到杜甫,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终于在唐代中期出现了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由此可见,汉魏乐府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愈来愈显著,成为后世诗歌的楷模,而“缘(因为)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则一脉相承。

bulb

即事名篇

根据诗中所写的事情,来给诗篇取名。

汉魏乐府中有不少叙事诗,都用对话或独白来铺排情节,塑造人物。此外,还有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和景物烘托等手法,使叙事诗富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这些艺术手法,在后世的叙事诗中多有继承与发展。后世许多著名诗人,都自觉地向汉魏乐府学习,如西晋陆机、南朝宋代谢灵运都源出曹植,西晋潘岳、刘琨都源出王粲。后世不少名篇,都可以在汉魏乐府中找到源头,如李白《战城南》可溯源于汉乐府《战城南》;杜甫《无家别》可溯源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等等,不胜枚举。

bulb

陆机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西晋文学家,在当时颇负盛名。

bulb

谢灵运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南朝宋代文学家,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以山水诗享誉文坛。

bulb

潘岳、刘琨

潘岳(公元247—300年),字安仁,西晋文学家,擅长诗赋,与陆机齐名。他也是中国著名的美男子,后世小说戏曲称之为潘安。刘琨(公元271—318年),字越石,西晋名臣、诗人。他的诗慷慨悲壮,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