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黃帝陵的歷代整修與保護

30061ph041
黃帝陵廟前區廣場
30061ph041

黃帝陵最早建於漢代,後來毀於兵燹戰火,陵墓消失殆盡。自唐代重修黃帝陵開始,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和中華民國都有修繕,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整修黃帝陵廟三十多次,黃帝陵規模一直不斷擴大。

 

唐宋時期

唐代的修葺工程開始於公元770年。這一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給唐代宗李豫獻計獻策說:「在坊州(現在的黃陵縣)有軒轅黃帝的陵闕,懇請皇上批准修建廟宇,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列入祭祀大典。」對臧希讓的建議,唐代宗表示贊同。這年,軒轅廟的修建工作開始,工程持續了兩年時間,公元772年完成,當時的廟址在橋山西麓,有唐以來祭祀黃帝的國家大典都在軒轅廟舉行。

 

宋朝時期,宋太祖趙匡胤降旨修繕各位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廟,把軒轅黃帝廟列為重點整修項目。為了使軒轅廟地勢更開闊,方便祭奠活動,同時也從安全考慮避免水患,將軒轅廟由原來的橋山西麓遷至東麓,遷移後的軒轅廟,不僅規模擴大了,還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誠心亭和大殿。

30061ph035
黃帝陵前的唐裝表演
30061ph035

元代

元代對黃帝陵的修繕是在一場大火之後。元泰定帝是元朝的第六位皇帝,1325年,泰定帝即位的第二年,一場大火降臨在黃帝陵軒轅廟西邊院子裡的保生宮。當泰定皇帝得知這個消息,立即下令保護黃帝陵,頒佈聖旨不允許損壞陵廟建築設施,嚴禁破壞陵區樹木,同時派遣專門人員保護黃帝陵。後來,這道法令被刻立成了《禁伐黃陵樹木聖旨碑》石碑,是迄今為止保留下來最早的保護黃帝陵法令,現保存於軒轅廟碑廊。後來在1341年,元惠宗下令把被大火燒毀的保生宮重新修整。

30061ph039
黃帝陵內橋山龍馭碑
30061ph039

明代

明代更加重視保護黃帝陵廟,先後整修了六次。前三次的整修保護都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進行。第一次是在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臣陶誼等人勘察橋山黃帝陵廟,得知黃帝陵廟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後,立即下旨由朝廷撥銀兩,派專人整修。整修完工後,1374年,他下令在軒轅廟大殿內塑造一尊軒轅黃帝坐像。同年,他還下旨在黃帝陵設立五品護陵官,後由縣令兼任。縣令兼護陵官成為制度,一直為後代所沿用。1563年,明世宗降旨重新整修黃帝陵廟,因得知廟中道人生活窘困,免除了軒轅廟地稅,這一制度也為清代沿用。1621年明熹宗下旨撥專銀,派使臣,歷時兩年時間,在軒轅廟增修了東西兩個長廊,在廟內外新修了碑亭以及供陳置祭祀品的場所。1636年崇禎皇帝也下令對黃帝陵廟做了較大規模的修建,補修軒轅廟正殿,修理了大門、二門,構築了圍牆110丈。修整後,黃帝陵廟「棟宇輝煌,牲拴修潔」、「俱燁然改觀」。  

 

清代

清代對黃帝陵的保護更是重視有加。《重修軒轅黃帝廟碑》、《重修軒轅黃帝廟募緣序》等碑文中明確記載,在清代整修黃帝陵廟達12次。清代的第一次修繕黃帝陵廟在1646年,那時當政的是清朝第三位皇帝順治帝。此後,清代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帝在即位的61年中,先後修繕了黃帝陵廟三次。第五位皇帝雍正帝分別於1729年和1735年修繕了黃帝陵廟。清代第六位皇帝乾隆皇帝則分別於1760年、1772年、1790年修繕了黃帝陵。清朝第七位皇帝嘉慶皇帝在位期間,於1807年修繕了黃帝陵一次。清朝第八位皇帝道光皇帝則分別於1832年和1842年對黃帝陵做了兩次修繕。

30061ph037
黃帝陵內景
30061ph037

近代

民國時期,先後整修了黃帝陵廟四次,分別新建和重修了黃帝陵祭陵道路、圍牆、碑廊等,並設立了黃帝陵廟管理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黃帝陵廟的整修和保護力度堪稱歷史之最。1961年,黃帝陵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建國六十多年間先後整修了黃帝陵廟八次。2006年黃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0061ph036
整修黃帝陵規劃圖
30061ph036
30061ph038
當代人們為整修黃帝陵開展的捐款活動
30061ph03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2月2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