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醉翁之意

十八世紀下半葉,隨着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英國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因此,為了改善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喬治三世派使團出訪中國,借為乾隆皇帝祝壽之機,希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進而爭取更多的貿易特權。1787年,在首相小皮特的促成下,卡思卡特率使團出發訪華。然而在航行途中,卡思卡特身染重病以至不治身亡,使團未抵達中國便只能原路返航。

30064ph016
馬戛爾尼像
30064ph016

1792年,馬戛爾尼被任命為使團團長,出訪中國。為彰顯英國的文明與實力,馬戛爾尼挑選了三十名文職人員和五十幾名軍職人員組成使團,並由東印度公司出資精心準備了六百箱賀禮為乾隆皇帝祝壽。1792年9月,使團出發。次年9月14日,馬戛爾尼一行入熱河行宮覲見乾隆皇帝,氣氛十分和諧。至此,對中方來講,馬戛爾尼使團的祝壽和朝貢使命已完成。而對於馬戛爾尼來說,真正的使命還沒開始。

30064ph017
乾隆像
30064ph017

回到英國後,馬戛爾尼使團成員陸續發表了中國之行的見聞與遊記。斯當東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為當時英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了珍貴資料。斯當東讚美中國的自然風光和土地農耕狀況。作為一名植物學家,他注意觀察中國的農產品種類,介紹了中國農耕的先進技術,如引水灌溉法等。

30064ph018
《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30064ph018

約翰‧巴羅是馬戛爾尼使團成員中年紀較輕的一位。巴羅筆下的中國充斥着對中國的負面評價。在其著作《中國紀行》巴羅認為:中國人不講衞生,很少洗澡,也很少洗衣服。中國人很狡猾,善於騙術和盜竊。然而,這一切應歸結為政府──滿清政府的自負和閉關自守是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可以說,巴羅的觀點表現迎合了當時英國中上流社會對中國的看法。

30064ph019
《中國紀行》
30064ph019

與斯當東和巴羅不同,埃尼斯‧安德森(Aeneas Anderson)所著的《英國人眼中的大清王朝》(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1793年)對中國有更多的正面描寫。安德森認為中國的土地肥沃,十分適宜農耕。同時,中國人精通農學、植物學,因此中國的農作物和園藝發展水準很高。但對於中國人的品行他認為中國人雖然擁有節儉、勤勞、孝順和富有創造力等優良品德,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中國人閉關自守,善於猜忌,欠缺同情心,愚昧無知,依賴迷信。

 

威廉‧亞歷山大是一位畫家、雕刻師。1792年,他被任命為馬戛爾尼使團的畫師,沿路繪製使團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回到英國後,他在中國的各種寫生被收錄於《英使謁見乾隆紀實》等著作中。1805年,亞歷山大獨自發表了畫集《中國的裝束》,書中包括48幅關於中國的彩色雕刻畫,記錄了使團一路從北京到廣州遇到的風土人情,一些關於人物和城市的繪畫栩栩如生。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0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