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醉翁之意

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英国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因此,为了改善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乔治三世派使团出访中国,借为乾隆皇帝祝寿之机,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进而争取更多的贸易特权。1787年,在首相小皮特的促成下,卡思卡特率使团出发访华。然而在航行途中,卡思卡特身染重病不治身亡,使团未抵达中国便只能原路返航。

30064ph016
马戛尔尼像
30064ph016

1792年,马戛尔尼被任命为使团团长,出访中国。为彰显英国的文明与实力,马戛尔尼挑选了三十名文职人员和五十几名军职人员组成使团,并由东印度公司出资精心准备了六百箱贺礼为乾隆皇帝祝寿。1792年9月,使团出发。次年9月14日,马戛尔尼一行入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气氛十分和谐。至此,对中方来讲,马戛尔尼使团的祝寿和朝贡使命已完成。而对于马戛尔尼来说,真正的使命还没开始。

30064ph017
乾隆像
30064ph017

回到英国后,马戛尔尼使团成员陆续发表了中国之行的见闻与游记。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珍贵资料。斯当东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土地农耕状况。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注意观察中国的农产品种类,介绍了中国农耕的先进技术,如引水灌溉法等。

30064ph018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30064ph018

约翰‧巴洛是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中年纪较轻的一位。巴洛笔下的中国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在其著作《中国纪行》巴洛认为:中国人不讲卫生,很少洗澡,也很少洗衣服。中国人很狡猾,善于骗术和盗窃。然而,这一切应归结为政府──满清政府的自负和闭关自守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巴洛的观点表现迎合了当时英国中上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30064ph019
《中国纪行》
30064ph019

与斯当东和巴洛不同,埃尼斯‧安德森(Aeneas Anderson)所著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1793年)对中国有更多的正面描写。安德森认为中国的土地肥沃,十分适宜农耕。同时,中国人精通农学、植物学,因此中国的农作物和园艺发展水平很高。但对于中国人的品行他认为中国人虽然拥有节俭、勤劳、孝顺和富有创造力等优良品德,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中国人闭关自守,善于猜忌,欠缺同情心,愚昧无知,依赖迷信。

 

威廉‧亚历山大是一位画家、雕刻师。1792年,他被任命为马戛尔尼使团的画师,沿路绘制使团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回到英国后,他在中国的各种写生被收录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等著作中。1805年,亚历山大独自发表了画集《中国的装束》,书中包括48幅关于中国的彩色雕刻画,记录了使团一路从北京到广州遇到的风土人情,一些关于人物和城市的绘画栩栩如生。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