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蘇冷戰時期兩國文學譯著依舊蓬勃

進入六十年代中期,由於中蘇關係變冷,兩國的文化交流深受影響,其主要表現之一是漢學人才的培養上數量銳減,漢學隊伍面臨青黃不接。不過,由於有中年漢學家一代人的努力,中國文學的翻譯和研究仍然堅持下來,而且有所發展。

30040ph031
艾德林著《陶淵明和他的詩歌》
30040ph031

在翻譯方面,逐步擴展到各種體裁的作品,似乎可以說是在五十年代的基礎上做了「填平補齊」的工作。古典詩詞仍然是重點。陸續出版的作品有:艾德林譯《白居易抒情詩集》(1965年)、《白居易詩集》(1978年)、《陶淵明抒情詩集》(1964年)和《陶淵明詩集》(1975年),切爾卡斯基譯曹植《七哀詩集》(1973年),戈魯別夫譯《陸游詩集》(1960年)、《蘇東坡詩詞集》(1975年),巴斯曼諾夫譯《辛棄疾詩詞》等。

30040ph033
艾德林教授
30040ph033

小說方面,既有舊小說和筆記(古文小說),如吉什科夫譯六朝小說《搜神記》(1977年)、李福清等譯《紫玉(中國一至六世紀小說集)》(1980年),費什曼、吉什科夫譯《唐代傳奇》(1960年),戈雷金娜譯沈復的《浮生六記》(1979年)和瞿佑的《剪燈新話》(1979年)等。

 

散文作品方面,有楊希娜譯《山海經》(1977年)、索科洛娃譯《韓愈柳宗元文選》(1979年)、謝列布里亞科夫譯陸游的《入蜀記》(1968年)等。

 

戲曲和民間文學方面,重要的有孟列夫譯王實甫的《西廂記》(1960年),彼得羅夫等譯《元曲》(1966年)收入關漢卿、馬致遠等8位作家的11部劇作。索羅金等譯《東方古典戲劇》(1976年)中收入洪升、孔尚任、湯顯祖等6位作家的6部劇作,均是摘譯。

30040ph032
《中國古典詩歌》
30040ph032

現代及當代文學的翻譯要比古典文學少,重要的有切爾卡斯基譯的中國詩集系列(含近六七十年來的詩選):《陰雨林蔭路(二十──三十年代中國抒情詩)》(1969年)、《五更天(三十四十年代中國抒情詩)》(1975年)、《四十位詩人(二十──四十年代中國抒情詩)》(1978年)和《蜀道難(五十──八十年代的中國詩歌)》(1987年),共選入一百多位詩人的詩作。

30040ph030
《中國古典名篇精選》
30040ph030

六十至七十年代重點推出了一批論著,包括文學理論和美學問題的論著、綜合研究論著、作家專論等。各類專著有:李福清著《萬里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1961年)、《文學理論和美學問題的論著有;戈雷金娜著《中國美文學理論》(1971年)和李謝維奇著《中國古代與中古之交的文學思想》(1970年)等。綜合研究論著有:費德林的三部著作《中國文學研究問題》(1974年)、《中國古典文學名著》(1978年)和《中國文學遺產與現時代》(1981年),施奈德著《俄國古典作品在中國》(1979年)等。作家專論有古代作家和現代作家評述。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