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苏冷战时期两国文学译著依旧蓬勃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由于中苏关系变冷,两国的文化交流深受影响,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汉学人才的培养上数量锐减,汉学队伍面临青黄不接。不过,由于有中年汉学家一代人的努力,中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仍然坚持下来,而且有所发展。

30040ph031
艾德林著《陶渊明和他的诗歌》
30040ph031

在翻译方面,逐步扩展到各种体裁的作品,似乎可以说是在五十年代的基础上做了“填平补齐”的工作。古典诗词仍然是重点。陆续出版的作品有:艾德林译《白居易抒情诗集》(1965年)、《白居易诗集》(1978年)、《陶渊明抒情诗集》(1964年)和《陶渊明诗集》(1975年),切尔卡斯基译曹植《七哀诗集》(1973年),戈鲁别夫译《陆游诗集》(1960年)、《苏东坡诗词集》(1975年),巴斯曼诺夫译《辛弃疾诗词》等。

30040ph033
艾德林教授
30040ph033

小说方面,既有旧小说和笔记(古文小说),如吉什科夫译六朝小说《搜神记》(1977年)、李福清等译《紫玉(中国一至六世纪小说集)》(1980年),费什曼、吉什科夫译《唐代传奇》(1960年),戈雷金娜译沈复的《浮生六记》(1979年)和瞿佑的《剪灯新话》(1979年)等。

 

散文作品方面,有杨希娜译《山海经》(1977年)、索科洛娃译《韩愈柳宗元文选》(1979年)、谢列布里亚科夫译陆游的《入蜀记》(1968年)等。

 

戏曲和民间文学方面,重要的有孟列夫译王实甫的《西厢记》(1960年),彼得罗夫等译《元曲》(1966年)收入关汉卿、马致远等8位作家的11部剧作。索罗金等译《东方古典戏剧》(1976年)中收入洪升、孔尚任、汤显祖等6位作家的6部剧作,均是摘译。

30040ph032
《中国古典诗歌》
30040ph032

现代及当代文学的翻译要比古典文学少,重要的有切尔卡斯基译的中国诗集系列(含近六七十年来的诗选):《阴雨林荫路(二十──三十年代中国抒情诗)》(1969年)、《五更天(三十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诗)》(1975年)、《四十位诗人(二十──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诗)》(1978年)和《蜀道难(五十──八十年代的中国诗歌)》(1987年),共选入一百多位诗人的诗作。

30040ph030
《中国古典名篇精选》
30040ph030

六十至七十年代重点推出了一批论著,包括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的论著、综合研究论著、作家专论等。各类专著有:李福清著《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1961年)、《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的论著有;戈雷金娜著《中国美文学理论》(1971年)和李谢维奇著《中国古代与中古之交的文学思想》(1970年)等。综合研究论著有:费德林的三部著作《中国文学研究问题》(1974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1978年)和《中国文学遗产与现时代》(1981年),施奈德著《俄国古典作品在中国》(1979年)等。作家专论有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评述。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