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明神宗是建立中俄关系第一人?

30040phn002
俄罗斯的标志──双头鹰
30040phn002

中俄之间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史籍记载,中国通西域时,与大宛、康居、大月氏之间,不但有丝绸织品、日常生活用具、农作物品种等物品的交流,而且有居民迁徙、宗教信徒的交往,更有军事上的征战。及至十三世纪初,蒙古人西征导致中俄直接接触。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俄国封建贵族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袭用东方的生活方式和服饰。大批中国物品运到俄罗斯交易,使得伏尔加河中游的城市也成为东西方贸易的转运点。而两国正式的外事接触则始于十七世纪初。

30040phn001
明神宗像
30040phn001

伊凡‧裴特林奉命于1618年,5月9日从托波尔斯克出发,途经大青山、呼和浩特、张家口,过长城,由南口抵达北京会见明朝万历皇帝明神宗,成为俄国官方第一次派来中国的外交使者。伊凡‧裴特林在北京逗留四天,于10月11日从张家口启程回国,带去了明朝万历皇帝的国书。他在次年春季返抵托木斯克(俄罗斯的城市),9月到达莫斯科向沙皇呈交国书和一幅中国地图。

 

清初,1654年沙皇政府派遣以费奥多尔‧巴伊科夫(裴可甫)为首的使团来华,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到达北京。顺治十七年(1660年),俄国又派使臣伊凡‧别尔菲里耶夫到达北京。中俄互派使臣来往较多的是在清康熙年间,康熙十四年(1675年)尼果赖‧斯帕法里(尼古拉‧米列斯库)率俄国使团来华,曾受到康熙皇帝四次接见。

30040ph004
康熙像
30040ph004

十八世纪为两国文化交流掀起良好开端,双方都愿意了解对方的国情,进而派员、设团固定联络,为长期交流打好基础。当时俄国更掀起了迷恋中国的热潮。十九世纪,中俄官方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中国赴俄的外交人员不少,如著名学者兼外交官洪钧为出使俄德奥和(荷)四国大臣,还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赴俄代表团,于1896年赴莫斯科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至于俄国方面,早期参与对华文化交往活动的机构,除了东正教教会外,还有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俄国研究中亚和东亚委员会及大学东方系研究所等从事交流的机构。另外,两国相互赠书更是官方正式的文化往来中重要一项。这段时期,在驻北京的俄国传教士团内萌发了早期的汉学,出现了一批研究中国有成绩的人才,如比丘林便是代表人物。俄国知识界,不但汉学家,作家也有人向往中国,如普希金和托尔斯泰,而中国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等古籍亦开始陆续出现俄译本。

30040ph001
莫斯科红场(赵伟摄)
30040ph001

中俄的文化交流至二十世纪进入极盛时期。前半世纪是中国人向往和引进俄苏文化,尤其是马列的革命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以俄为师的浪潮,中俄之间开始了以新文化为内容的交流:派出留学生、记者和各方面文化人到莫斯科考察。上世纪中叶起,中俄两国积极互动,五十年代形成双向交流的洪流。不过,这类双向的学习活动曾因中苏交恶20年而有所减弱,但八十年代开始又恢复起来。

30040ph003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赵伟摄)
30040ph003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