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三)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mainsite_psd_wusi03_300
mainsite_psd_wusi03_300

五四爱国运动虽受新文化运动的持续薰陶,但其本身更属于政治事件,并以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为标帜。5月2日,《晨报》据梁启超由欧洲所发电函刊登《外交警报  敬告国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消息传来,举国义愤填膺。5月4日下午,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十三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云集天安门,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要求维护山东权益及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这些对日交涉官员。学生游行到赵家楼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赵家楼。随后北洋政府军警逮捕多名学生,引发全国各阶层抗议,多处发生罢课、罢工、罢市。最后政府迫于众怒,释放学生,罢免曹、陆、章诸人,大总统徐世昌一度提出辞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至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时间上,新文化运动约在1915至1923年间,五四运动又当如何界定?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wusi03_v2_1
mainsite_psd_wusi03_v2_1

受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刺激,1919年5月4日,北京大批学生游行前往天安门。游行时散发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所写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其中明确提到“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mainsite_psd_wusi03_2
mainsite_psd_wusi03_2

1919年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三千多名学生聚集天安门,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既抗议日本侵略山东,亦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ebook

清末民初,中国国内民族和爱国意识与日俱增,青年学生尤恨国弱招外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恶耗传来,久积之愤乃陡然爆发。

mainsite_psd_wusi03_3
mainsite_psd_wusi03_3

五四当日,学生游行至曹汝霖赵家楼住宅,纵火焚烧,北洋政府出动军警拘捕示威学生。左图为遭学生焚毁的赵家楼,右图为赵家楼今貌。

ebook

交通总长曹汝霖曾代表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币制局总裁陆宗舆经手大借日债、章宗祥为驻日公使。三人被指向日本出卖中国权益,遭当时的学生斥为“国贼”。五四示威学生游行至赵家楼曹汝霖住所,想抓曹汝霖。学生找不到曹汝霖,但误以为当时在曹宅的章宗祥是曹汝霖,遂痛打了章宗祥,并把曹宅烧掉,是为“火烧赵家楼”事件。

mainsite_psd_wusi03_4
mainsite_psd_wusi03_4

北洋政府镇压的清息传开,引起公愤。左图: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号外报道事件经过;右图:上海学联和天津学联向全国发出急电,呼吁各界支持北京学生。

mainsite_psd_wusi03_5
mainsite_psd_wusi03_5

抗议怒潮迅速蔓延。左图: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两万余人在南市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声援北京学生;右图: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

mainsite_psd_wusi03_6
mainsite_psd_wusi03_6

工人和商界站在同一阵线,发动罢工和罢市支持学生。左图:上海《时报》报道日本在华纱厂的九千余工人发动罢工;右图:商界走上街头号召罢市。

mainsite_psd_wusi03_7
mainsite_psd_wusi03_7

五四运动期间多处爆发罢工、罢市、罢课,当中以1919年6月3日上海的“六三罢工”震撼最大。图为上海南京路街头的罢市景像,可见“群力抑制,坚持到底”的标语及当时中国的国旗五色旗。

mainsite_psd_wusi03_8
mainsite_psd_wusi03_8

五四运动由北京蔓延至多个沿海及内陆城市、牵涉社会不同界别、参与人数众多。如此大规模的自发群众运动,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图左为济南民众游行;图右为重庆学生集会。

mainsite_psd_wusi03_9
mainsite_psd_wusi03_9

面对政府镇压,学生没有屈服。上两图皆摄于1919年6月:左图为军警在北京街头巡逻,防范示威;右图为被军警拘禁在北京一临时监狱的大学生。

mainsite_psd_wusi03_10
mainsite_psd_wusi03_10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北洋政府因众怒难犯,最终释放学生,罢免曹、陆、章诸人,拒签《凡尔赛和约》。此后陆续复工、复市、复课,五四运动结束。五四运动令民气大振,为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社会运动、政治发展揭开新一页。

ebook

五四运动虽未能即时让中国收回山东权益,但运动令举国上下皆以此为念,两年多后终于在外交上获得突破。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共九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商讨限制海军军备、解决太平洋和远东诸项问题。中国以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为全权代表,组成一百三十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参加。2月4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附约中虽赋予日本人和其他外国人许多特权,但中国仍是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和胶济铁路权益。中国在没有武力后盾的情况下成功收回山东权益,为民国以来一次重要外交成就,正好回应了五四“外争主权”的口号。

在时间上,新文化运动约在1915至1923年间,五四运动又当如何界定?

五四运动虽由新文化运动所催生,但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运动的象征性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它起于1919年5月4日学生的天安门游行,至6月上海大规模罢课、罢工、罢市支援,政府被迫释放学生和罢免曹、陆、章, 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至此可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运动亦告一段落。后来在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二十一条”部分条款被取消,而全部规定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彻底废除,这些则属于五四运动的后续影响。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图1-7、9、10)、视觉中国(图2、5、8)、其他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