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一)民初新文化运动兴起

mainsite_psd_wusi01_02
mainsite_psd_wusi01_02

中华民国之初,伴随共和新政治而来的还有新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对立,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之风日炽,形成一场思想文化革新及文学革命的思潮,是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以是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为标志。该刊次年改名《新青年》,旋迁址北京。这场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批曾留学外国受到西方思想冲击的知识分子发起。其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杂志。陈独秀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两大旗帜:德先生指民主,即“德莫克拉西Democracy”;赛先生指科学,即“赛因斯Science”。1917年10月后,该杂志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二者相辅相成。后来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等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新文化运动也大体告一段落。

1911年辛亥革命已推翻旧帝制、建立新共和,为何还会出现新文化运动?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wusi01_01
mainsite_psd_wusi01_01

1915年的北京故宫城角楼;1915年前后上海四川中路两旁西式大楼矗立。当时北京是民国政府首都,上海则为国际商埠。帝制结束,共和初建,民初中国处于新旧文化互相碰撞的十字路口。

mainsite_psd_wusi01_02
mainsite_psd_wusi01_02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左图为第一卷第一号创刊号,次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易名《新青年》,不久迁址北京。该杂志以传播新思想、推动新文化为使命,其创办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mainsite_psd_wusi01_03
mainsite_psd_wusi01_03

陈独秀及其在北京工作过的书桌。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刊物,他本人亦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领袖。

ebook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1自由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

mainsite_psd_wusi01_04
mainsite_psd_wusi01_04

胡适及其故居。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旗手。

ebook

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撰稿和编辑。1917年初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引起广泛回响。其自由主义、先疑后信、科学佐证、尽信书不如无书等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革新。

mainsite_psd_wusi01_05
mainsite_psd_wusi01_05

李大钊及其故居。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的撰稿与编辑,大力提倡新文化。后来又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mainsite_psd_wusi01_06
mainsite_psd_wusi01_06

鲁迅雕像及他12至17岁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鲁迅是《新青年》作者之一,1918年在该刊物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以白话文及现代形式创作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对当时和日后都影响巨大。

mainsite_psd_wusi01_07
mainsite_psd_wusi01_07

左起:钱玄同、刘半农。他们曾是《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人,皆为新文化运动的推手。

mainsite_psd_wusi01_08
mainsite_psd_wusi01_08

蔡元培及其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1916年12月,大总统黎元洪签发任命状,由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1月蔡元培到任,为北京大学展开新局面。

mainsite_psd_wusi01_09
mainsite_psd_wusi01_09

1918年6月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学生与老师在北大办公处门前合影。前排左五为蔡元培,左六为陈独秀,左七为近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新旧兼容,自由开放,俨如为中国引入教育革命。

ebook

蔡元培到任后,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相容并包”的方针,既重视辜鸿铭等著名旧派学者,同时延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类年轻新派学者。他又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在任期间,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中心,也奠定了北大往后在中国教育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mainsite_psd_wusi01_10
mainsite_psd_wusi01_10

落成于1918年8月的北京大学红楼,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五四运动。

ebook

北京大学红楼通体由红砖砌成,故称“红楼”。落成后,一层为图书馆,二层为教室和校部机关,设有蔡元培校长办公室,三层、四层为教室,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先后在此任教任职。1919年,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红楼及其北面的操场成主要活动场所。

1911年辛亥革命已推翻旧帝制、建立新共和,为何还会出现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仁人志士力图在清廷统治下改良救国,但经洋务、维新、清末新政三次失败,方知非以革命推翻清朝不可。1912年民国建立后,虽推翻帝制,但复辟思潮及言行未绝,政权又落入专制军阀之手,使新政府成为没有皇帝的帝国,挂羊头卖狗肉,换汤不换药。有识之士认识到新政治必须有新文化相匹配,要铲除中国浓厚的专制制度及其传统,就要引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尤须扫除专制政治赖以生存的、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典型的传统文化,从事社会、民俗、思想之变革,故有推动新文化之举。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图1)、视觉中国(图2-1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