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从无到有的丧葬仪式

30077ph009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黄帝相传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座陵初建于汉代。
30077ph009

远古时期的丧葬仪式简陋,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用柴草盖上,埋在野外,无堆无坟,没有礼仪,称之“缟葬”。重视墓葬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墓葬已普遍存在,从已发掘的前仰韶文化墓地资料来看,聚落内部成员较平等,社会分化程度不高,不存在社会地位的高低。

 

《礼记‧檀弓》云:“古者,墓而不坟。”《周易‧系辞》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是指既不封土堆,也不种树木,与平地齐。《汉书》记载:殷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秦穆公等先王先公的藏地,均“无丘垄之处”。

 

至于今天许多帝王陵,如黄帝陵、炎帝陵、禹陵、舜陵等有着高大的坟丘,都是后人追修或假指的。

30077ph010
炎帝陵
30077ph010

大约从春秋战国时起,丧葬习俗有了一定的变化,墓已开始封土,对墓的称法出现了“丘墓”、“坟墓”、“冢墓”等记载。《礼记‧檀弓上》郑玄注:“土之高起者曰坟。”《释名‧释丧制》曰:“丘(墓),象丘形也”,又曰:“冢,肿也,象山顶之高肿也。”因此,在战国时期,坟、丘、冢已成为坟墓的通称,而君王的坟墓因讲究高大,故称作“陵”或“山陵”。

30077ph011
秦公一号大墓全景
30077ph011

虽然战国时坟墓的大小已有了等级之分,但丧葬本身并无祸福感应之说,人们只是对藏地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即避水泉之湿、蝼蚁之害。《墨子‧节葬》认为藏地环境的主要功能应是:“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这是古人寻求葬地的本意。清代刘公中在总结古代风水的发展时指出:“盖古人深明相地,意在避水泉蝼蚁之害,初无祸福之说参于其间。相地不涉祸福,则相地亦人子慎终常事,何足为怪。”

30077ph012
出土于曾侯乙墓的蟠龙鼓座是战国早期乐器。此墓的墓主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曾国的国君,名乙,遂称“曾侯乙墓”。
30077ph012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2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