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孝悌精神与生活息息相关?

0309phn004_01
贵阳豫章书院的学生学习《孝经》
0309phn004_01

孝悌精神体现于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融合于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之中,治家、家教、社交、习俗等无不涉及。中国传统孝悌精神经过数千年发展,渐渐渗进了生活习俗中,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例如基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丁中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为祖先传宗接代,于是形成早婚习俗。又如奔丧的习俗,死者的子女需披麻戴孝,在外地的要身穿丧服日夜不停行走奔丧。而侍疾习俗,则指父母有病,子女要夜不离床亲尝药汤及不能嘻笑设宴等。

0309ph015
拜祭先人
0309ph015

中国很多节庆都与孝道的关系极为密切,或因孝而成节,或缘节而行孝。除夕,俗称“年三十晚”,是子女孝敬上亲的喜庆节日,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子女都会回乡与父母欢度年关,是夜家家同吃团年饭,喜度新岁。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往往是合家共欢饭聚,下辈向上辈馈赠吃穿用品。游子在外,即使未能亲临孝敬,最少也会致电问候。

 

慎终追远乃中国人的传统,对逝去的先辈不但要葬之以礼,还要定时上坟祭祀,以表纪念。清明节,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乃孝子贤孙祭祖扫墓的日子。至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亦称盂兰盆会或鬼节,有祭亡亲拜鬼神之俗。这原是个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传统节庆,目的是纪念释迦弟子目连往地狱救母劝善。

0309ph016
出殡图
0309ph016

祭祀上亲先祖是古来之礼,目的是表达子孙对先人的怀念和哀悼。基于“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中国人对丧葬礼仪特别重视。古人有为亡父亡母奔丧和守丧的习俗,死者在外地的子女要披麻戴孝日夜不停行走奔丧。孔子坚持父母仙逝后子女须守丧三年,理由是,孩子在离开娘胎来到陌生世界的最初三年,从未曾离开过父母的怀抱,因此当父母死去之后,儿女守丧三年,就是对父母辛苦照顾的回馈。现代已摒弃了守孝三年的习俗,但仍保留为亡父亡母厚葬的风尚,为此不少人不惜变卖家产,以示孝心。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8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