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從無到有的喪葬儀式

30077ph009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黃帝相傳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這座陵初建於漢代。
30077ph009

遠古時期的喪葬儀式簡陋,後人不忍見死者遺體腐壞,用柴草蓋上,埋在野外,無堆無墳,沒有禮儀,稱之「縞葬」。重視墓葬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一大進步,到新石器時代中期,墓葬已普遍存在,從已發掘的前仰韶文化墓地資料來看,聚落內部成員較平等,社會分化程度不高,不存在社會地位的高低。

 

《禮記‧檀弓》云:「古者,墓而不墳。」《周易‧繫辭》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是指既不封土堆,也不種樹木,與平地齊。《漢書》記載:殷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秦穆公等先王先公的藏地,均「無丘壟之處」。

 

至於今天許多帝王陵,如黃帝陵、炎帝陵、禹陵、舜陵等有着高大的墳丘,都是後人追修或假指的。

30077ph010
炎帝陵
30077ph010

大約從春秋戰國時起,喪葬習俗有了一定的變化,墓已開始封土,對墓的稱法出現了「丘墓」、「墳墓」、「塚墓」等記載。《禮記‧檀弓上》鄭玄註:「土之高起者曰墳。」《釋名‧釋喪制》曰:「丘(墓),象丘形也」,又曰:「塚,腫也,象山頂之高腫也。」因此,在戰國時期,墳、丘、塚已成為墳墓的通稱,而君王的墳墓因講究高大,故稱作「陵」或「山陵」。

30077ph011
秦公一號大墓全景
30077ph011

雖然戰國時墳墓的大小已有了等級之分,但喪葬本身並無禍福感應之說,人們只是對藏地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即避水泉之濕、螻蟻之害。《墨子‧節葬》認為藏地環境的主要功能應是:「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這是古人尋求葬地的本意。清代劉公中在總結古代風水的發展時指出:「蓋古人深明相地,意在避水泉螻蟻之害,初無禍福之說參於其間。相地不涉禍福,則相地亦人子慎終常事,何足為怪。」

30077ph012
出土於曾侯乙墓的蟠龍鼓座是戰國早期樂器。此墓的墓主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曾國的國君,名乙,遂稱「曾侯乙墓」。
30077ph012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