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古人为何要开凿大足石刻?

30074ph014
唐代千手观音像
30074ph014

大足石刻中,至今有题记可查的造像,最早开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但初唐时的造像为数不多,仅八十余尊。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时任静南军节度使、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和昌州刺史的将领韦君靖,为储粮屯兵稳固守土,于昌州府治所在地大足县的北龙岗山(今北山)建设规模宏大的永昌寨,在构筑城堡的同时,令工匠于寨内的崖壁凿造佛像,以安稳民心。此后,当地官吏、仕绅、平民和僧众等相继效法,出资开凿龛窟供佛,使大足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大足晚唐时期的石刻造像,端庄丰满,雍容大度,线条流畅,薄衣贴体,尚有盛唐风格。如北山的毗沙门天王像、千手观音像和释迦牟尼龛、三世佛龛、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内容丰富,场景复杂,雕刻精细,大小人物造像五百多尊,各种器物四百多件,展现了唐代高超的石刻技巧和艺术水平。

30074ph015
唐代观音像
30074ph015

唐朝灭亡后,藩镇自立为国,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北方中原因外族入侵和战乱,石窟造像多已停废。据史载,当时“蜀中无大战”。偏居西南的川蜀,政局相对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富庶。民众为祈求平安,更虔诚供佛。大足自晚唐兴起的石刻造像,在五代进入发展时期。

30074ph016
北山的第10号龛建于晚唐,是释迦牟尼佛龛(黄加法摄)
30074ph016
30074ph017
五代《东方药师净土变相》
30074ph017

从北宋元丰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的近二百年间(1078—1252年),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时期。在北山、宝顶山、石篆山、石门山和南山等处,已发现的宋代造像约四万尊,占全部造像的70%以上。两宋时期,大足风调雨顺,农稼常丰,士绅百姓,更是纷纷出钱出力,开窟凿像,祈求神佛佑护。在北方石窟造像已衰落停废时,大足石刻造像异军突起,形成中国石窟艺术史又一次造像高潮。

 

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1252年),僧人赵智凤“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亲自设计,独力主持,在宝顶山建造中国独一的佛教密宗大型石窟道场,将大足石刻造像推向巅峰。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攻入川蜀,兵燹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正在大足宝顶山雕刻的工匠们,停下凿了一半的明王像,纷纷逃离,躲避战祸。大足石刻也在战乱中悄然停息。

 

此后到元代末年的112年间,大足的石刻造像活动已渺无踪影,迄今没有发现一处元朝时期的龛窟和造像。

 

明、清至民国时期(1368—1923年),大足又陆续开凿了不少龛窟,但其石刻造像的规模及工艺造诣已大不如前,进入衰落期。明代部分石刻尚有一定规模。在宝顶山小佛湾保存的一座明代成化年的镂空石刻香炉,雕刻极为精细。而在北山留存的明代石窟造像则较为粗旷简陋。

30074ph018
清代的石刻造像
30074ph018

清代的石刻造像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多是观音、地藏、文殊及佛道儒合一的造像,还出现药王、龙王、灶君、财神、送子娘娘及刘备、关羽等更民俗化的造像。民国时期的造像很少,多是妆彩与游人题记等。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