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大小熊猫有何分别?

0207phn016
小熊猫
0207phn016

名称:小熊猫(Lesser panda)

别名:红熊猫、九节狼

分类地位:哺乳纲、食肉目、浣熊科

学名:Ailurus fulgens

分布范围:四川、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东南部、云南、西藏

数量:约三千五百只

形态特征:体长50—64厘米,尾长28—49厘米,体重5—10千克。

特殊技:前肢手掌有由一块腕骨特化出来形成的一个“假拇指”,能与其他5指对握,灵巧地拉扯竹枝、采摘竹叶、拿着来吃。

识认方法:全身有棕红色的体毛,胸、腹部及四肢黑褐色。眼上方各有一块白斑,嘴的四周都是白色。尾巴粗长,有9个赤红色与黄白色相间的环纹。

 

生态习性:

住:海拔1600—3800米之间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丛林中。

行:早晨和傍晚活动。行动灵敏,善于攀树。脚下有厚密绒毛,适合在密林下湿滑的地面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脚向内弯,与熊走路的姿势类似。

休息:住在溪流和山泉附近,利用枯树洞或岩石洞筑成的巢穴,喜欢卧在岩石上或树枝上晒太阳。

食:植食性。主要以竹子为食。

性格:性情温顺,结小群活动。

繁殖:发情期多在2—3月间。雌兽的怀孕期为3—4个月,产子多在6—7月,以树洞做产房,每胎产1—3子。

成长:初生幼子脸上没花斑,全身蓬松乳白色的绒毛。一周以后体毛渐变为深灰色。1岁以后开始独立生活,体毛渐变为成体的毛色。2岁时性成熟。

寿命:12—19年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森林过度采伐,栖地被破坏;作为一种传统的“毛皮兽”被大量猎捕;熊猫犬瘟热等传染病和十余种寄生虫病,导致许多小熊猫死亡。

0207phn003
大熊猫
0207phn003

名称:大熊猫(Giant panda)

别名:大猫熊

分类地位: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分布范围:四川、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

数量:约一千八百只

形态特征:体长120—180厘米(约成人的身高),尾长10—12厘米,体重60—75千克。

特殊技: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腕骨上还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有“大拇指”的作用。这大拇指与5指配合,可紧握竹子、抓东西、爬树等。

识认方法:身体大部分为白色,脸上长着黑色吻鼻端部和一双圆大黑眼圈,黑色耳朵,一条黑色的带子从肩部伸展到整个前肢,后肢也是黑色。

 

生态习性:

住:在海拔1300—3600米的山地森林中。

行:昼夜活动,但活动的范围不大。善于爬树,也会游泳。

休息:树洞或其他隐蔽处。

食:植食性,主要以竹子为食。

性格:性情温顺、孤僻、单独活动。

繁殖:春末夏初发情。整个种群的发情期可以持续约五十天,但每个个体的持续期间为4—14天不等,大多在7天左右。怀孕期97—163天,因受精卵延迟1.5—4个月着床,所以胚胎的实际发育时间为1.5个月。每胎产1—2子。

成长:初生的幼子很小,白色,只有稀疏的胎毛,体重100—140克,仅是成体体重的千分之一左右。幼子3月龄时可以爬行,4个月后能够站立并稍具攀爬能力,半年后可以单独行走,1岁半时离开雌兽独立生活,6—7岁性成熟。

寿命:20—30年

保护级别:国家I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森林采伐,栖地大量丧失。生境隔离导致繁殖力、抗病能力降低;被大量捕捉,种群难以恢复。现仍有盗猎、走私大熊猫皮的现象;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到山顶地带。那里竹子种类单一,一旦竹子大面积开花,就会因食物缺乏而大批死亡。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