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0202ph024
今日黄河大堤将古代埽工护堤改成了水泥和石砌的护堤险工
0202ph024

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径流量小而变率大。黄河流域地处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地带,年降水量由东南部的700-800毫米向西北部递降到100-200毫米,平均为400-600毫米,由此决定其径流量很小。受季候风影响,黄河中游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且往往表现为暴雨形式,因而变率很大。其二,含沙量极高。在径流量很小的条件下,占总量1/4的大量泥沙不得不在下游河道淤积下来,河床垫高极为迅速,必须依靠堤防加以约束,最终形成悬河。一旦洪水来临,防守不力,便不免泛滥、决口以至改道。

0202ph026
历史上黄河决溢频繁
0202ph026

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年前约3,000年的历史中,黄河下游的决溢泛滥近1,6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所及范围,北达海河,南达淮河,有时还逾淮而南,波及苏北里下河地区,纵横25万平方公里。中国东部海河以南的黄淮海平原,到处都受过黄河水沙的灌注和淤淀。

0202ph025
龙门
0202ph025

六次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最大的改道有6次:

(1)在战国以前,黄河呈漫流状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到战国中叶,下游河道绵延数百里的长堤全面筑成,河道固定。公元前132年(西汉时期),黄河在东郡濮阳县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夺泗水经淮水入黄海,历时23年。

 

(2)公元11年(王莽时期),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以下决口;公元69年(东汉时期),在王景的主持下固定了一条新河道,从长寿津(今河南濮阳南)东北经今利津入渤海。

 

(3)1048年(北宋时期),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昌湖集)决口,北流至天津,于渤海湾西岸入海。不久另决一道东流至渤海湾南岸入海,黄河时而北流,时而东流,时而两股并流。

 

(4)1128年(南宋时期),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宋人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人为决堤,使黄河东流夺泗入淮。

 

(5)1232-1234年,蒙古军在凤池口(今商丘县西北)和开封城北两次人为决口,致使黄河分汴、涡、颍三道入淮。至此,黄河已将黄淮海平原扫荡一遍。

 

(6)1855年(清朝咸丰时期),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东北穿过张秋运河,经小盐河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

0202ph027
黄河(宁夏)的防沙治沙工程
0202ph027

改道的影响

(1)洪水和泥沙吞噬大量的农田和城镇,同时留下大片的沙荒碱地。黄河的每一次决口都既是水灾,又是沙灾。废弃的河床和堤防,变成地面上的一道道沙堤,在风力作用下,往往形成沙冈、沙丘,严重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程度,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对房屋、城市、交通道路产生严重后果。

 

(2)黄河的决口改道使得平原上地貌复杂化,出现轻微起伏的岗地和洼地,决口附近又形成许多小冲积扇。

 

(3)黄河不断侵夺其他河流,直接改变了原有水系的面貌,导致平原上河流淤浅以至水运衰落。

 

(4)影响平原洼地的湖陆变迁。黄淮海平原上湖泊的形成和湮废,大多与黄河变迁有关。

 

总之,黄河的决溢改道淤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毁灭了城市,阻塞了交通,使良田变为沙荒,洼地沦为湖沼,沃土化为盐碱地,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凋敝。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