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性多疑兼苛刻——明思宗朱由检

202126ph024
崇祯皇帝
202126ph024

中国历朝末代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明思宗朱由检可算是一个例外,连他的死敌李自成在《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明思宗不算太糟,他很孤立,身边尽是因谄媚得到宠幸的人,蒙蔽国君;群臣都为自己的私利结党,有公心效忠朝廷的绝少。)其实明思宗的确有振兴大明之心,但他却乏善足陈。他在即位之初,当机立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是他一生最光辉的业绩,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政绩。他刚愎自用,轻信妄断。今天黜革大臣,明天诛杀疆吏,以致大臣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老百姓呢?虽然他屡次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只是口惠而实不至。

 

节俭是传统美德,但过分节俭,便成为守财奴。明思宗是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吝啬皇帝,他练习书法时会把纸张正反两面全都写满;置办物品时,他会派人到民间市场讨价还价;逢年过节,皇宫里从来没有歌舞宴乐之事。思宗这种守财奴式的节俭,最终葬送了大明江山。他认为驿站流弊甚多,既让来往官员占了国家的便宜,还得养大量驿卒。为了节省开支,崇祯二年(1629年),他裁撤了陕北驿站,令大批驿卒失业,因无法生存,遂纷纷加入农民起义的行列,李自成也是这些驿卒中的一员,最终率领农民军杀入北京,逼得思宗自缢殉国。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已在西安建立政权。他的百万大军从西安出发,进逼北京,相继攻陷平阳和太原,京师危在旦夕。思宗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讨论是否放弃宁远,调吴三桂紧急入卫北京。吴襄提出,若然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此乃一笔庞大得令思宗不忍割舍的费用,只得放弃这一计划。

 

为了坚守京师,筹饷实为头等大事。思宗召见吴襄之后,屡次要户部解决这问题。此时国库竟然仅有区区40万两银子。户部官员面对思宗严厉责骂,仍然束手无策。至于思宗的私房钱,即所谓“内帑”,却异常丰厚,但思宗哭穷道:“户部既称无饷,内帑业已如扫,各官速为集议。”但诸臣并不相信思宗无钱。左都御史李帮华上疏道:“祖宗设立内帑,原积有余之财以供有事之用。今军兴告急,司农(户部)掣肘,士无重赏,何由得其死力?社稷杌陧(陧,粤音迄,意思是动摇不安),皇上犹吝此余物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思宗对此装聋作哑,不予批答。后来李自成攻占北京,从明宫搜出的白银,竟多达3700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计在内。为了节省100万,而丧失江山社稷,是否值得?

202126phn006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李自成行宫内的李自成蜡像。(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26phn006

外帑没有钱,内帑又不愿出,思宗惟有强迫勋戚、宦官和朝臣捐金助饷。勋臣见皇帝自己一毛不拔,自然也不愿捐钱,相互推诿。直到三月初,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快要兵临城下,思宗密谕他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要他捐银10万两,作勋戚的表率。周奎却说:老臣安得多金?咬紧牙关只认捐一万两。思宗认为一万太少,将数额提到两万。周奎不能再讨价还价,就派人进宫向女儿求援。周皇后暗中给家里送去5000两,周奎从中扣下了2000两,以3000两交差,以后就拖着不再交钱。后来大顺军进京,从周奎家抄出的现银就有53万两。大宦官个个腰缠万贯,此时也纷纷装穷。有的在院门外贴上“此房急卖”的招贴,有的把珍宝古玩送到市场出售。至于在京官僚更舍不得出钱,所捐不过几十两而已,思宗嫌少,开始按衙门,后来按官员籍贯,分省强行摊派,最终仍所得甚少,捐出的饷银才不过20多万两,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从天子到臣子都纷纷哭穷,这是大明王朝上演的最后一幕闹剧。

 

一个自以为是,而又事必躬亲的皇帝,对王朝的伤害,远远大过一个平庸惰怠,碌碌无为的皇帝。纵观思宗一生,他怀疑和猜忌身边的所有人。例如田贵妃经常在御前献艺。有一次,思宗听完田贵妃鼓琴,便问在场的周皇后:“后独不能此乎?”周皇后正色回答:“妾本儒家,惟知蚕织耳,妃从何人授指法?”皇后如此一问,使人不禁怀疑田贵妃的出身。思宗遂诘问田贵妃从何习得琴艺。田贵妃回答:“妾母所教。”于是思宗便召田贵妃母亲入宫,当众演奏一曲,才令思宗释怀。思宗的这种多疑心理,在他统治后期尤其明显。崇祯朝的17年间,思宗一共任用50位内阁大学士,创下了空前绝后的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长官也频繁更换,令人眼花缭乱;他共用过吏部尚书13人,户部尚书8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7人,工部尚书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换来换去,仍未能换出任何一个让思宗满意的官员。思宗对前线领兵作战的统兵大将,同样猜忌,犯了兵家大忌。他先后用过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熊文灿、陈新甲等人,率兵与后金及农民军作战,而这些人却几无一人得以善终:他们或被思宗处死,或孤军被围无人过问,最终坐守孤城被敌生俘,或被逼仓促上阵战死沙场。一代名将袁崇焕因擅杀总兵毛文龙,被思宗猜忌,皇太极只用了一个反间计,就令思宗相信袁真的与后金有密约,将其凌迟处死。

202126phn007
袁崇焕被崇祯赐死。图为位于广东东莞的袁崇焕纪念园内的袁崇焕雕像。(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26phn007

当思宗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时,他认定“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对亡国之臣,又何须客气呢?在思宗执政的最后两年,他既怨恨朝臣,又惊惶失措,时而对朝臣痛下毒手,时而态度谦和,使得群臣无所适从。他曾在盛怒之下,在大殿之上对大臣用刑。御史指控吏部文选郎中吴昌时贪污巨款,结党营私。吴拒不承认错误,辩解说:“祖宗之制,交结内侍者斩,法极森严,臣不才,安敢犯此?”思宗亲自审问吴昌时,命用刑打断了吴的小腿。阁臣蒋德璟、魏藻德奏道:“殿陛之间无用刑之例,伏乞将昌时付法司究问。”思宗怒批:“此辈奸党,神通彻天,若离此三尺地,谁敢据法从公勘问者!”二阁臣奏道:“殿陛用刑,实三百年来未有之事!”思宗说:“吴昌时这厮,亦三百年未有之人。”二臣哑口无言。

 

思宗在位期间,死于其手的朝廷重臣为数甚众,计有:辅臣2人、尚书4人、总督和督师7人、巡抚11人,侍郎以下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到了崇祯末年,官员们都害怕因一时不慎,得罪这位喜怒无常的皇帝,轻则罢官,重则被杀。皇帝督责愈严,臣下愈不敢担当;皇帝焦劳愈勤,臣下就愈偷安怠慢。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令思宗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挥军攻陷北京,思宗在煤山自缢,身边仅有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伴。文武百官纷纷投效新主,除因明末士风败坏,气节沦丧之外,与思宗刻薄寡恩,苛待大臣也大有关系。《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过于仔细),好刚而尚气(意气用事)。”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这个论断确是切中要害。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7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