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桃花扇》内爱情与家国的权衡

202129phn005
《桃花扇》传奇木版画插图,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展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
202129phn005

孔尚任所撰的《桃花扇》,以明代崇祯年间的历史为背景,借情写史,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情缘离合,刻画南明小朝廷的政治乱象,从而总结其迅速灭亡的原因。孔宣称《桃花扇》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诚然,剧中人物如侯方域、李香君、杨龙友、史可法、左良玉、阮大铖、马士英等皆确有其人,侯、李相恋也确有其事,但情节真的能做到全依史实吗?孔尚任强调“全无假借”其实与事实不符。梁启超为《桃花扇》作注时,指出剧作与可考史料间的出入,有上百条之多。侯方域、史可法、杨龙友等人的故事都与史实有巨大落差。

 

孔尚任(1648-1718年)生逢天崩地解的时代,他身为孔子的嫡系子孙,欲效法孔子著《春秋》,因而编写了《桃花扇》,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他用了十年时间创作《桃花扇》,数易其稿,最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定稿。孔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毁坏,粤音“辉”)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警戒)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侯李的爱情幻象

《桃花扇》说侯、李相爱,但他们的爱情荆棘丛生,阮大铖强将李香君许配田仰,李坚决不从,取出定情信物——题诗的宫扇,表明心迹。逼婚者企图强拉李入彩轿,李持扇乱打,倒地撞头,以致血溅诗扇。杨龙友将扇面上的斑斑血迹点染成桃花,构成这戏的主题。孔尚任为切合剧情需要而虚构历史,以便将战乱中的儿女私情,写得更加哀婉动人。李香君被描绘成空谷幽兰,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将她与侯的爱情建筑在国家兴亡之上。为了突出李的气节,甚至将之与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忠烈相提并论。

202129phn006
位于南京钞库街河房的李香君故居(图片提供:常鸣/FOTOE)
202129phn006

其实,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的关系并非《桃花扇》所说的那么悱恻缠绵、哀怨动人。侯乃古文大家,复社健将,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寓居金陵,期间广交海内名士,与方以智、陈真慧、吴应箕、冒辟疆诸人过从甚密。他们在诗酒之余,也不免纵情声色。《桃花扇》说侯、李一见钟情,发展成为生死不渝的情侣,但史实里,侯在《答田中丞书》说:“仆之来金陵也,太仓张西铭偶语仆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汤显祖书斋名)词,尤落落(开朗)有风凋。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未几,下第去(落第离去),不复更与相见。”其实,侯、李只不过相聚数月后便分手了,两人的缘分短暂得如同逢场作戏。后来时任佥都御史、四川巡抚田仰,曾欲以三百金请李香君与其相见,为李坚拒。结果田仰迁怒于侯,侯遂写信给他,与李撇清关系以自保。由此看来,名士侯方域的气节,远不如名妓李香君。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写侯、李劫后重逢,喜不自胜,道士张薇和侯有一段对话:

(张)你们絮絮叨叨,说的俱是那里话?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侯)此言差矣!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先生如何管得?

(张)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张道士之言,说得侯、李“冷汗淋漓,如梦忽醒。”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世间已无一片净土。他们已无法以宁静的心境,享受甜蜜的爱情,故惟有出家入道,远离凡尘,去求取心之所安。对此,剧中批语明言:“非悟道也,亡国之恨也。”

 

侯、李出家,史无凭据,纯属孔尚任的艺术虚构。其实,侯极为热衷功名,对“华夷之辨”看得很淡,其所作《奉赠故相国王公》即为明证:“惭愧十年尚未逢,更来骑马谒王公。通朝后食惟先士,于野同人总大风。箕子西归因访道,苍生一出匪求蒙。若承新主询时事,东阁开贤第一功。”侯此诗第一句说自己“尚未逢”,即未能显达;第七句的“新主”指的自然是清朝皇帝。若然清帝向“王公”(王铎)询问国事,要王趁机向皇帝进言;第八句是要东阁(王铎降清后任弘文院礼部尚书,为东阁大学士)广泛延揽贤才,使像他这样“惭愧十年尚未逢”之人,也有进身之机。事实上,侯并未出家,而是应考科举入仕。《清史稿》载:“顺治八年,出应乡试,中式副榜。十一年,卒,年三十七。”李香君的下场又如何?各传俱无详述,惟有《秦淮八艳图咏》载:“福王即位南都,遍索歌妓,香君被选入宫,后福王亡于清军,香君只身逃出后,依附卞玉京素斋礼佛,以终其身。”

 

侯方域充说客与事实不符

在《桃花扇》中,杨龙友为阮大铖充当说客,游说侯方域与阮结交,并为阮取得复社诸生的谅解,惹李香君却奁,拔簪脱衣,将杨氏送来的珠宝首饰抛掷一地,令杨氏极为难堪,甚为不悦,抱怨说:“正是多情反被无情恼,乘兴而来兴尽还。”

 

然而,侯方域所著《李姬传》记载:“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意思指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于好友王将军,每日送给侯生美酒佳肴,并陪他游玩。李香君说:“王将军家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应该问问他的原因。”经侯生再三追问,王将军才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李香君私下对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陈贞慧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知心朋友呢!何况公子出身名门望族,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书万卷,难道见识会比不上我这个小妇人吗?”侯公子听后大声赞成,从此便借醉酒卧床,不见王将军。王将军心里颇不满意,所以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由此可知,阮因受东林党人声讨,而不能见容于清议,希望能有挽回之法。其中方法是借王将军去讨好侯,希望透过侯为他向东林党人疏通,不料却为香君一语道破。侯认为李言之有理,采纳其言,但为阮夤缘(喻攀附权贵,向上巴结)纳交侯的,乃是王将军,而非杨龙友。杨既非牵线之人,由他出资梳栊之说,自亦无此可能。

202129phn007
《桃花扇‧却奁》,清代坚白道人绘《清彩绘本桃花扇》。描绘李香君得知阮大铖出资助妆的真相后,将头饰、衣衫除去并愤而离开厅堂的场景。(图片提供:坚白道人/FOTOE)
202129phn007

杨龙友贞忠气节被纂改

《桃花扇》第三十六出,写杨龙友弃官回乡,也是纯属虚构。清兵入关后,杨在南明弘光朝任兵备副使。根据《明史》记载:“十三日,大清兵破南京,百官尽降。命鸿胪丞黄家鼒往苏州安抚,文骢袭杀之……七月,大清兵至,文骢不能御,退至浦城,为追骑所获,与监纪孙临俱不降被戮。”由此可知,在弘光朝廷君臣逃散后,杨仍坚持抗清,被清兵所俘,拒降被杀,而非弃官逃亡。孔尚任修改史实,遮蔽了其坚贞不屈的气节。由于孔文笔出众,《桃花扇》风行天下,令杨声誉受损,为世人鄙视,含冤九泉,故陈寅恪说:“戏剧流行,是非颠倒,亟应加以纠正也。”

 

史可法死因不符

《桃花扇》描述史可法的逝世,也与史实不符。《明史‧列传第162》记载:“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砲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由此可知,清兵攻陷扬州后,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所俘,坚贞不屈,终遭杀害。

 

《桃花扇》中,作者用《沉江》一出交代史可法的下场,描写史可法仿效屈原投江自尽,但他不是投江,而是沉江。“沉”是指他已在水里,一步一步往水底走,情景是何等悲壮。或许孔尚任是为了避免直接揭露清兵的罪行而这样虚构史可法死因,不竟清朝的文字狱是历代之冠。若按史实写史可法在扬州殉难,势必触及清兵在扬州屠城的惨祸,那么不但《桃花扇》会遭清廷禁毁,作者也会性命难保。此外,康熙皇帝对孔有知遇之恩,凡此种种,都令孔不便据实而书。孔尚任在写史可法的死因时,亦批语写道:“阁部之死,传云不一。投江,确有见者。”可见史可法之死的历史确有疑问,而孔尚任则按自己的喜好写下沉江的情节。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4月2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