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桃花扇》內愛情與家國的權衡

202129phn005
《桃花扇》傳奇木版畫插圖,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
202129phn005

孔尚任所撰的《桃花扇》,以明代崇禎年間的歷史為背景,借情寫史,通過復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情緣離合,刻畫南明小朝廷的政治亂象,從而總結其迅速滅亡的原因。孔宣稱《桃花扇》於「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誠然,劇中人物如侯方域、李香君、楊龍友、史可法、左良玉、阮大鋮、馬士英等皆確有其人,侯、李相戀也確有其事,但情節真的能做到全依史實嗎?孔尚任強調「全無假借」其實與事實不符。梁啟超為《桃花扇》作注時,指出劇作與可考史料間的出入,有上百條之多。侯方域、史可法、楊龍友等人的故事都與史實有巨大落差。

 

孔尚任(1648-1718年)生逢天崩地解的時代,他身為孔子的嫡系子孫,欲效法孔子著《春秋》,因而編寫了《桃花扇》,總結明亡的歷史教訓。他用了十年時間創作《桃花扇》,數易其稿,最後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定稿。孔在《桃花扇小引》中說,「《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 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毀壞,粵音「輝」)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警戒)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

 

侯李的愛情幻象

《桃花扇》說侯、李相愛,但他們的愛情荊棘叢生,阮大鋮強將李香君許配田仰,李堅決不從,取出定情信物——題詩的宮扇,表明心跡。逼婚者企圖強拉李入彩轎,李持扇亂打,倒地撞頭,以致血濺詩扇。楊龍友將扇面上的斑斑血跡點染成桃花,構成這戲的主題。孔尚任為切合劇情需要而虛構歷史,以便將戰亂中的兒女私情,寫得更加哀婉動人。李香君被描繪成空谷幽蘭,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將她與侯的愛情建築在國家興亡之上。為了突出李的氣節,甚至將之與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忠烈相提並論。

202129phn006
位於南京鈔庫街河房的李香君故居(圖片提供:常鳴/FOTOE)
202129phn006

其實,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間的關係並非《桃花扇》所說的那麼悱惻纏綿、哀怨動人。侯乃古文大家,復社健將,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寓居金陵,期間廣交海內名士,與方以智、陳真慧、吳應箕、冒辟疆諸人過從甚密。他們在詩酒之餘,也不免縱情聲色。《桃花扇》說侯、李一見鍾情,發展成為生死不渝的情侶,但史實裏,侯在《答田中丞書》說:「僕之來金陵也,太倉張西銘偶語僕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湯顯祖書齋名)詞,尤落落(開朗)有風凋。僕因與相識,間作小詩贈之。未幾,下第去(落第離去),不復更與相見。」其實,侯、李只不過相聚數月後便分手了,兩人的緣分短暫得如同逢場作戲。後來時任僉都御史、四川巡撫田仰,曾欲以三百金請李香君與其相見,為李堅拒。結果田仰遷怒於侯,侯遂寫信給他,與李撇清關係以自保。由此看來,名士侯方域的氣節,遠不如名妓李香君。

 

《桃花扇》第四十齣《入道》,寫侯、李劫後重逢,喜不自勝,道士張薇和侯有一段對話:

(張)你們絮絮叨叨,說的俱是那裏話?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

(侯)此言差矣!從來男女室家,人之大倫,離合悲歡,情有所鍾,先生如何管得?

(張)呵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那裏?家在那裏?君在那裏?父在那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麼?

 

張道士之言,說得侯、李「冷汗淋漓,如夢忽醒。」國破家亡,山河破碎,世間已無一片淨土。他們已無法以寧靜的心境,享受甜蜜的愛情,故惟有出家入道,遠離凡塵,去求取心之所安。對此,劇中批語明言:「非悟道也,亡國之恨也。」

 

侯、李出家,史無憑據,純屬孔尚任的藝術虛構。其實,侯極為熱衷功名,對「華夷之辨」看得很淡,其所作《奉贈故相國王公》即為明證:「慚愧十年尚未逢,更來騎馬謁王公。通朝後食惟先士,於野同人總大風。箕子西歸因訪道,蒼生一出匪求蒙。若承新主詢時事,東閣開賢第一功。」侯此詩第一句說自己「尚未逢」,即未能顯達;第七句的「新主」指的自然是清朝皇帝。若然清帝向「王公」(王鐸)詢問國事,要王趁機向皇帝進言;第八句是要東閣(王鐸降清後任弘文院禮部尚書,為東閣大學士)廣泛延攬賢才,使像他這樣「慚愧十年尚未逢」之人,也有進身之機。事實上,侯並未出家,而是應考科舉入仕。《清史稿》載:「順治八年,出應鄉試,中式副榜。十一年,卒,年三十七。」李香君的下場又如何?各傳俱無詳述,惟有《秦淮八豔圖詠》載:「福王即位南都,遍索歌妓,香君被選入宮,後福王亡於清軍,香君隻身逃出後,依附卞玉京素齋禮佛,以終其身。」

 

侯方域充說客與事實不符

在《桃花扇》中,楊龍友為阮大鋮充當說客,游說侯方域與阮結交,並為阮取得復社諸生的諒解,惹李香君卻奩,拔簪脫衣,將楊氏送來的珠寶首飾拋擲一地,令楊氏極為難堪,甚為不悅,抱怨說:「正是多情反被無情惱,乘興而來興盡還。」

 

然而,侯方域所著《李姬傳》記載:「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遊,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姬私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聞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後於賤妾耶。』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意思指阮大鋮不得已,想讓侯生從中斡旋,於是假手於好友王將軍,每日送給侯生美酒佳餚,並陪他遊玩。李香君說:「王將軍家貧,不是廣交朋友的人,你應該問問他的原因。」經侯生再三追問,王將軍才屏退左右,轉述了阮大鋮的用意。李香君私下對侯生說:「我從小跟隨養母與陳貞慧相識,他品德高尚,還聽說吳應箕是鐵骨錚錚。而今他們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為了阮大鋮而背棄這些知心朋友呢!何況公子出身名門望族,怎能去結交阮大鋮呢!公子讀書萬卷,難道見識會比不上我這個小婦人嗎?」侯公子聽後大聲贊成,從此便借醉酒臥床,不見王將軍。王將軍心裏頗不滿意,所以辭別而去,不再同侯公子來往。)由此可知,阮因受東林黨人聲討,而不能見容於清議,希望能有挽回之法。其中方法是借王將軍去討好侯,希望透過侯為他向東林黨人疏通,不料卻為香君一語道破。侯認為李言之有理,採納其言,但為阮夤緣(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納交侯的,乃是王將軍,而非楊龍友。楊既非牽線之人,由他出資梳櫳之說,自亦無此可能。

202129phn007
《桃花扇‧卻奩》,清代堅白道人繪《清彩繪本桃花扇》。描繪李香君得知阮大鋮出資助妝的真相後,將頭飾、衣衫除去並憤而離開廳堂的場景。(圖片提供:堅白道人/FOTOE)
202129phn007

楊龍友貞忠氣節被纂改

《桃花扇》第三十六齣,寫楊龍友棄官回鄉,也是純屬虛構。清兵入關後,楊在南明弘光朝任兵備副使。根據《明史》記載:「十三日,大清兵破南京,百官盡降。命鴻臚丞黃家鼒往蘇州安撫,文驄襲殺之……七月,大清兵至,文驄不能禦,退至浦城,為追騎所獲,與監紀孫臨俱不降被戮。」由此可知,在弘光朝廷君臣逃散後,楊仍堅持抗清,被清兵所俘,拒降被殺,而非棄官逃亡。孔尚任修改史實,遮蔽了其堅貞不屈的氣節。由於孔文筆出眾,《桃花扇》風行天下,令楊聲譽受損,為世人鄙視,含冤九泉,故陳寅恪說:「戲劇流行,是非顛倒,亟應加以糾正也。」

 

史可法死因不符

《桃花扇》描述史可法的逝世,也與史實不符。《明史‧列傳第162》記載:「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砲擊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參將擁可法出小東門,遂被執。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師也 』遂殺之。」由此可知,清兵攻陷揚州後,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所俘,堅貞不屈,終遭殺害。

 

《桃花扇》中,作者用《沉江》一齣交代史可法的下場,描寫史可法仿效屈原投江自盡,但他不是投江,而是沉江。「沉」是指他已在水裏,一步一步往水底走,情景是何等悲壯。或許孔尚任是為了避免直接揭露清兵的罪行而這樣虛構史可法死因,不竟清朝的文字獄是歷代之冠。若按史實寫史可法在揚州殉難,勢必觸及清兵在揚州屠城的慘禍,那麼不但《桃花扇》會遭清廷禁毀,作者也會性命難保。此外,康熙皇帝對孔有知遇之恩,凡此種種,都令孔不便據實而書。孔尚任在寫史可法的死因時,亦批語寫道:「閣部之死,傳云不一。投江,確有見者。」可見史可法之死的歷史確有疑問,而孔尚任則按自己的喜好寫下沉江的情節。

Author:
Last updated:
2023-04-2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