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距离

202125phn002_01
民国时期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河南许昌博物馆。(图片提供:尤亚辉/FOTOE)
202125phn002_01

长期以来,人们对三国时期的认知,主要来自《三国演义》和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电子游戏、电影和电视剧。不过,文学不是历史,电子游戏只是游戏。要认识真正的历史,还是要读《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三国这段历史,本来是比较好看的,但《三国志》这部正史,却颇为枯燥。晚清学者李慈铭尝言:“承祚(《三国志》作者陈寿的字)固称良史,然其意务简洁,故裁制有余,文采不足;当时人物,不减秦汉之际,乃子长作《史记》,声色百倍,承祚此书,暗然无华,范蔚宗《后汉书》较为胜矣。”

 

三国之时,群雄并起,事态百变,人才辈出,各出奇谋,其精彩程度,决不比楚汉相争逊色。但《史记》写得引人入胜,《三国志》却写得索然无味,乃至同一史事,《后汉书》的记载也比《三国志》生动详尽得多。

202125ph002_01
《三国志》书影
202125ph002_01

《三国演义》这个书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才风行于世,古代其实并不常见。古人对小说的书名,态度并不严肃,书名经常变来变去。最有影响力的叫法,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演是铺陈、演绎;义是核心思想。故《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意思,就是对《三国志》的核心思想加以阐扬演绎,令大众也能读懂。

 

今存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扉页上,赫然印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的题署。“后学”二字,是罗贯中的谦称,所以这两行字,被认为代表罗贯中自己的态度。罗氏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放在前面,后面才写上自己的名字,而且罗氏的工作并非“著作”,不过是“编次”罢了,似乎他只是以《三国志》为蓝本,把相关资料略作编辑排列而已。这版本有篇序言,是由署名“庸愚子”(据图章知是金华蒋大器)所写。《序》中明言:“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这篇序言强调此书是“考诸国史”写成的,又说书中之事皆是纪实,“亦庶几乎史”,与史实虽不中,亦不远矣。

 

其实,《三国演义》中很多流传甚广的故事,大多不见于正史。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提到:“《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结义、貂蝉美人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孔明借箭、蒋幹盗书、周瑜打黄盖、刘备掷子等,史书皆无记载。有的是根据正史一言半语或野史杂乘,添油加醋而成,如三顾茅庐、曹刘煮酒论英雄和刘备种菜园子等。当然,史书没有记载的,演义不是就不许虚构和夸张,因为既然是写小说,自然允许创作和虚构,否则就是写史书,不是写小说了。问题在于,作者因出身底层文人,受到自身学养与眼界所局限,对历史知识缺乏深刻了解。他写小说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化作常识,强加诸《三国》人物身上,结果当然是错误百出。

202125ph003
“三气周瑜”插画
202125ph003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研究中国史要有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和目录,因为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故须了解年代先后与地理方位;中国古代是官本位的社会,所谓做此官便会行此礼,人们的行事往往由其所处的官职来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好恶行事;至于文献目录,则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要知悉的某一史事,应先读何书。如欲认识三国史,还要掌握空间要素,即三国各自控制的地域及其大小。罗贯中显然没有掌握这四把钥匙,这样就难免出现很多讹误之处。

 

日本学者金文京指出:“十四世纪的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史实基础上描述故事时,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时代考证,而是根据自己的时代感觉,对史实进行描写。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习惯等也在变化,罗贯中对此缺乏明确的意识。”例如《三国演义》第一回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刘备起兵攻黄巾,“年已28岁矣”,其实此时刘备才24岁。又言刘备起兵后谒见“幽州太守刘焉”,但东汉的州长官称“刺史”或“牧”,州以下的郡,其长官才称“太守”。何况刘焉从未在幽州为官,当时的幽州牧不是刘焉,而是刘虞。

 

《三国演义》又说刘备以讨伐黄巾有功,得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其实“定州”始置于北魏天兴三年(公元400年),“中山府”始置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故东汉时断无此两处地名,而且东汉的地方行政机构,分州、郡、县三级,并无设府。东汉顺帝时,全国地域分为十三州部。及至三国彼此之间的疆域基本稳定之时,曹魏占有其中九个州部,占据的土地面积最大;孙吴占有扬、荆二州的绝大部分,交州的全部,土地面积次之;蜀汉仅占益州,土地面积最小。《三国演义》屡次提及孙吴占据“六郡八十一州”,数量既不正确,又将郡置于州之上,以为当时的行政区域是以郡统州,可见作者对当时的地理形势与官僚体制并不熟悉。

 

金文京认为“《三国演义》在地理关系的记述上,有关南方的部分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有关北方的记述错误很多,可以想像作者很有可能是南方人。”小说在描写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有曹操在荥阳被从洛阳逃往长安的董卓打败的情节;荥阳在洛阳的东边,董卓从洛阳往西边的长安逃跑的话,不可能经过荥阳。关羽从许都到河北袁绍那里寻找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大发神威。不过,关羽放弃最近的直线北上白马,反而先折向西北,再折向东,最后的过河地点,还是白马。既然关羽寻兄之心甚急,又何必大费周章,绕一个大三角,白白耽误时间?“六出祁山”中的地理错误尤多,例如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等人屯驻的箕谷,实际上与祁山一东一西相距甚远,但是在《三国演义》里,箕谷和祁山被写成是在同一方向。

 

《三国演义》的另外一些讹误,则是由于作者望文生义所致,如张飞字益德,《三国志‧张飞传》等正史有明确记载。古人的名和字,在含义上是有一定联系。“益德”者,不断增加品德之意也,而增加品德就可以腾飞,正好与“飞”的大名相对应,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然而,《三国演义》却以为,要有羽翼才能飞腾,而且“翼”字又同关羽的“羽”字含义相同,甚为匹配,遂擅自把张飞的表字改成“翼德”,从此谬种流传,于今为烈,此乃罗贯中“想当然耳”误改所致。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信史,纵然有不少地方与史实不符,也无损它的文学价值。不过,要认真认识三国史,还是要读《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经典史著。

202125ph004
张飞像
202125ph004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11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