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嵇康的《广陵散》是鬼老师教的?

202118phn016_01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画像砖的嵇康画像(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18phn016_01

六朝有没有关于老师的鬼故事?最著名的是与嵇康有关。嵇康是竹林七贤之首,只活了四十岁。他没有当过一天老师,也没有把自己的绝技无私地传授下去,但几代读书人都景仰他,模仿他。普天之下的桃李都不是他的桃李,却都愿意选他为师。

 

关于嵇康的鬼故事都是围绕他怎么得到《广陵散》展开的。一个版本说,嵇康大白天发梦,梦见一只古代的鬼,求收埋枯骨,醒来后按照梦中指引果然做成了这件好事,于是鬼报恩,授以《广陵散》(故事见《异苑》)。但另一个更为详细的版本说,嵇康夜半留宿闹鬼的华阳亭,琴音让一只千年雅鬼战胜形体残毁的自卑,忍不住现身,授以《广陵散》。授曲的同时,鬼要求嵇康发誓不得教别人,也不能透露他的姓名(见《荀氏灵鬼志》)。

 

这些鬼故事流传于东晋南朝,算是嵇康死后的民间舆论。但人们为什么这样在意《广陵散》呢?按史书记载,嵇康之死有两个关键背景,一是他隐而不出,不与西晋司马氏政权合作,使司马昭怀恨在心,另一个是得罪了著名书法家钟繇幼子钟会。钟会希望得到嵇康认同,因为觉得自己被轻慢了,伺机报复。这样,当嵇康受好友吕安牢狱之灾牵连下狱,发出幽愤之言时,钟会就向司马昭举报,说这二人言论放荡,影响很不好,须杀一儆百。 这个举报正合司马昭心意。不过因言获罪在当时也不算什么正当理由,连皇帝也心虚,更激起了读书人的公愤。

 

临刑之前,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愿,要求赦免嵇康,并请他来太学当老师。司马昭不同意。于是史书就记下了嵇康面对行刑的最后一刻:“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嵇康传》。他抬头看了看太阳,离正午还有一点时间,就要来自己的琴,从容不迫弹奏一曲,曲罢叹息:当年某某人想学这一曲,我每每吝惜不肯倾囊相授,可惜啊,从此世上再也没有《广陵散》了!

202118phn017_01
《广陵散》书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8phn017_01

司马昭很快后悔了——三千太学生形成的舆论影响,皇帝也受不了。而嵇康形象永远凝固在临终抚琴一刻,成为中国文化少有的自由、脱俗、审美的象征,被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对抗强权、追求自由的文化偶像。东晋南朝许多亭中遇鬼的故事,很明显在模仿他。因嵇康的名士风范感召时代与后人吗? 也许是。但更相信是三千太学生造就了“请以为师”、中国文化里的嵇康。

 

《摩诃止观论善知识》,言知识有三种:外护、同行、教授。人们常常感激铭记成长中老师“外护”与“教授”,却很少有人提到“同行”,师与生,亦师亦友的同行,如佛经所言,“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

 

嵇康与教授《广陵散》的鬼师,也有一段这样的同行。志怪传言说,嵇康在华阳亭遇见鬼师,鬼师为琴声所感,初时担心自己残体恶形,令嵇康害怕,不敢相见,数曲之后,为嵇康鼓励现身,共论音声。这一段需读原文:“中散(指嵇康)复为抚琴,击节曰:‘夜已久,何不来也? 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挈其头曰:‘闻君奏琴,不觉心开神悟,恍若暂生。’遂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辩。”(《荀氏灵鬼志》)意思是嵇康继续弹琴并说“已经深夜了,为何仍不出来相见?既然是知音人,我不会在乎你是人是鬼。”鬼魂说:“听君的琴声,心情顿觉开朗,恍如再生一样。”两人于是一同讨论琴艺。

 

这美妙一刻,不由人想起了那句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7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