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嵇康的《廣陵散》是鬼老師教的?

202118phn016_01
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畫像磚的嵇康畫像(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8phn016_01

六朝有沒有關於老師的鬼故事?最著名的是與嵇康有關。嵇康是竹林七賢之首,只活了四十歲。他沒有當過一天老師,也沒有把自己的絕技無私地傳授下去,但幾代讀書人都景仰他,模仿他。普天之下的桃李都不是他的桃李,卻都願意選他為師。

 

關於嵇康的鬼故事都是圍繞他怎麼得到《廣陵散》展開的。一個版本說,嵇康大白天發夢,夢見一隻古代的鬼,求收埋枯骨,醒來後按照夢中指引果然做成了這件好事,於是鬼報恩,授以《廣陵散》(故事見《異苑》)。但另一個更為詳細的版本說,嵇康夜半留宿鬧鬼的華陽亭,琴音讓一隻千年雅鬼戰勝形體殘毀的自卑,忍不住現身,授以《廣陵散》。授曲的同時,鬼要求嵇康發誓不得教別人,也不能透露他的姓名(見《荀氏靈鬼志》)。

 

這些鬼故事流傳於東晉南朝,算是嵇康死後的民間輿論。但人們為甚麼這樣在意《廣陵散》呢?按史書記載,嵇康之死有兩個關鍵背景,一是他隱而不出,不與西晉司馬氏政權合作,使司馬昭懷恨在心,另一個是得罪了著名書法家鍾繇幼子鍾會。鍾會希望得到嵇康認同,因為覺得自己被輕慢了,伺機報復。這樣,當嵇康受好友呂安牢獄之災牽連下獄,發出幽憤之言時,鍾會就向司馬昭舉報,說這二人言論放蕩,影響很不好,須殺一儆百。 這個舉報正合司馬昭心意。不過因言獲罪在當時也不算甚麼正當理由,連皇帝也心虛,更激起了讀書人的公憤。

 

臨刑之前,三千太學生上書請願,要求赦免嵇康,並請他來太學當老師。司馬昭不同意。於是史書就記下了嵇康面對行刑的最後一刻:「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晉書‧嵇康傳》。他抬頭看了看太陽,離正午還有一點時間,就要來自己的琴,從容不迫彈奏一曲,曲罷歎息:當年某某人想學這一曲,我每每吝惜不肯傾囊相授,可惜啊,從此世上再也沒有《廣陵散》了!

202118phn017_01
《廣陵散》書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8phn017_01

司馬昭很快後悔了——三千太學生形成的輿論影響,皇帝也受不了。而嵇康形象永遠凝固在臨終撫琴一刻,成為中國文化少有的自由、脫俗、審美的象徵,被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奉為對抗強權、追求自由的文化偶像。東晉南朝許多亭中遇鬼的故事,很明顯在模仿他。因嵇康的名士風範感召時代與後人嗎? 也許是。但更相信是三千太學生造就了「請以為師」、中國文化裏的嵇康。

 

《摩訶止觀論善知識》,言知識有三種:外護、同行、教授。人們常常感激銘記成長中老師「外護」與「教授」,卻很少有人提到「同行」,師與生,亦師亦友的同行,如佛經所言,「更相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

 

嵇康與教授《廣陵散》的鬼師,也有一段這樣的同行。志怪傳言說,嵇康在華陽亭遇見鬼師,鬼師為琴聲所感,初時擔心自己殘體惡形,令嵇康害怕,不敢相見,數曲之後,為嵇康鼓勵現身,共論音聲。這一段需讀原文:「中散(指嵇康)復為撫琴,擊節曰:『夜已久,何不來也? 形骸之間,復何足計。』乃手挈其頭曰:『聞君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恍若暫生。』遂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辯。」(《荀氏靈鬼志》)意思是嵇康繼續彈琴並說「已經深夜了,為何仍不出來相見?既然是知音人,我不會在乎你是人是鬼。」鬼魂說:「聽君的琴聲,心情頓覺開朗,恍如再生一樣。」兩人於是一同討論琴藝。

 

這美妙一刻,不由人想起了那句話: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了另一個靈魂。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7-2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