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骷髅”遍野下的古人出行

202118phn007_01
魏晋时期的出行图,中国画像砖,甘肃省博物馆藏。(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8phn007_01

行旅自古就是危险之事。著名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江绍源先生认为,《山海经》是上古人的旅行指南,满载种种于人有害或有益的动植物、奇形怪状的方外之民,山岳神人,并有祠祭神灵的正法。这些心态和知识在六朝志怪中也能找到相似表述。

 

东晋初年,南渡北人对南方风土民俗的认识颇受《山海经》与汉代记载影响。《搜神记》载南方江水里有令人头痛发热致死的毒虫,“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乃是“南方男女同川而浴,乱气之所生”。这句的意思是这种毒虫名“蜮”或“短狐”,可以喷沙伤人。这虫的出现,都是因为南方男女喜欢在同一河流内沐浴,产生淫乱之气所致。这个认知可能来自《山海经》——《山海经》的地理记载有“蜮山”条:“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意思是蜮山是一个有蜮民的国度,国民姓桑,以黍及射杀蜮当食粮。东晋时郭璞为这条添加注释:“蜮,短狐也;似鼈,含沙射人,中之则病死。此山出之,亦以名云。”意思是蜮即短狐,外观似鼈,可以喷沙射人,被射中的人可致死,发现蜮的山,就名为“蜮山”。

 

《搜神记》又载临川有“刀劳鬼”,“有声如啸,能射人,其所着者如蹄,有顷头肿大”;永昌郡不韦县(今云南保山一带)水中有“鬼弹”,“不见其形,其作有声”,“唯十一月、十二月可渡”;鄱阳郡人养蛊,“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蜀中有物,与猴相类,名曰猳国,能作人行,专门伺道取妇女年少者为家室,产子皆如人形”;闽中多蛇,常以女童祭蛇;“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等等。这些论述与《山海经》对海外之民的想像很相似。如江绍源先生所论,交通不发达而旅行不易时,人们最容易想像异地之民在形状和性情上都很可怪,这使远行成为可怕和非常之事。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北人对南方水土气候的不适应。

202118phn008_01
青蛇神,明万历元年(1573年)《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图片提供:缘紫舞/FOTOE)
202118phn008_01

古代社会早有“不言有鬼,但言有物”的心态,六朝志怪的鬼物与怪兽,在当时人眼中未必是虚构的,而是社会实有的危险处境。《搜神记》作者干宝在书中描述他在西晋末年的道中所见:“元康之末,太安之间,江淮之域,有败𪨗自聚于道,多者至四五十量。人或散去之,投林草中。明日视之,悉复如故。或云:见狸衔而聚之。

bulb

𪨗

“𪨗”即草鞋。

“败𪨗自聚于道”,显然是西晋末年民生凋零、野兽出没的衰败景象。当时文人多持鬼怪乃是人事感应而生的观点,干宝路遇江淮败𪨗,即将这项见闻视为天下大动兵革的预兆。

 

此时道中所遇野兽,与《山海经》里流窜山海的精怪不同,牠们出没人群聚居处,引起更大恐慌,连官所也难幸免。《异苑》卷三动物成怪故事里,虎患最多。京府佐刘广雅赴京都途中,路经竹里亭,宿于逻所,虽然严加防卫,且不计身份“士庶同睡”,半夜仍然被老虎攫走。另一则故事载某人少妇在逻所为虎所攫,仰仗蒋侯神所助,才寻回妻子。

bulb

逻所

逻所是关障津度处的关卡或治安巡逻游兵驻扎之地。

除了野兽精怪,出行人还常常遇到骷髅。永嘉之乱,北方百姓不能远走他乡的,往往纠合宗族乡党,依山顶平原及有溪涧水源之处建坞壁自保。《搜神后记》有条故事记录了坞壁民众在敌人来时据险自卫、难逃劫难的情形:“永嘉五年,张荣为高平戍逻主。时遭曹嶷贼寇乱,人民皆坞垒自保固。见山中火起,飞埃绝爓十余丈,树巅火焱,响动山谷。又闻人马铠甲声,谓嶷贼上,人皆惶恐,并戒严出,将欲击之。引骑到山下,无有人,但见碎火来洒,人袍铠、马毛鬣皆烧,于是军人走远。明日往视,山中无燃火处,唯有骷髅百头,布散山中。”意思是在西晋永嘉五年的时候,张荣任高平郡守卫巡逻的主将。当时正值曹嶷贼冦作乱,百姓都建坞壁来自保安全。有一天,只见山中大火,烟雾冲天高达十多丈,树顶被火焰吞噬,山谷响声震动。又听见有人马喧嚣和铠甲碰撞的声音,以为曹嶷贼寇来犯,人心惶恐,张荣整顿兵甲,准备出兵攻打贼寇。兵马赶到山下,却不见有人,只有火焰乱窜,士兵的战袍和铠甲,以及战马的毛鬣都燃烧起来,于是退回城内。第二日再去查看,山中并没有火烧的痕迹,只见有百多具骷髅头骨散布山中。这些骷髅显然是无力自保的老百姓。

bulb

坞壁

防御用的土墙,土堡。又称坞堡。起源很早,但自西晋永嘉之乱后才大量建造。著名的武陵桃花源,就是一例。

除了大大小小不间断的战乱寇贼,疾疫饥荒也是人类大量死去的原因。民间传说美味鳣鱼是疫死兵士的头发变成:“晋义熙五年,卢循自广州下,泊船江西,众多疫死。事平之后,人往蔡州,见死人发变而为鳣。”(见《异苑》)僵尸也可入药:“京房尸至义熙中犹完具,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见《异苑》)这些异闻显示民间与死亡比邻而居的日常生活。

 

许多骷髅索命的故事就这样被编出来。《幽明录》说桓温的参军姓何,清晨在田野走,尿于死人骷髅上,回去就梦见一妇人来骂他,当晚再外出夜尿时,就有暴虎来断其阴茎,不幸暴毙。另一位名叫无患的仆人运米途中遭劫被杀,一名孝子母亲病重,需要骷髅屑为药,孝子重赏之下,邻妇杨氏断无患尸头领赏。头煮三日不焦,眼角张转。孝子母亲服药后七日卒,而杨氏梦见无患来骂她,不多久也死了。《述异记》故事说南朝宋明帝泰始年间名叫张乙的人,烧一骷髅骨末来治鞭疮,帮他找骷髅的小儿受到鬼的报复,头皮烧到焦烂,张乙“大怖,送所余骨埋反故处,酒肉醊之,无复灾异也。”我们从这些故事里读出了一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活人甚至想到用骷髅做药方。

 

“骷髅”这个意象就是六朝人危险处境和恐惧心理的象征符号:一个走在道上的行人,随时可能遇到无名骷髅,或者下一秒,自己就成为暴毙荒野、被人挫骨毁尸的骷髅。

202118phn009_01
西藏那曲市比如县,达姆寺天葬台骷髅墙,是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8phn009_01

参考书目:

1. 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  新辑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鲁迅辑,《古小说钩沉》,《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 刘敬叔撰,范宁点校,《异苑》,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江绍源,《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7月26日

延伸阅读